灞橋風雪圖 明 吳偉
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在繪畫風格上,黃公望崇尚自然,講求寫意。他注重師法造化,常常深入自然,細心觀察自然界在風、霧、雨、雪、空氣和陽光下的變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靈性。他重視對景寫生,強調對實際景物的觀察以及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故其所畫的山水有著很強的生機和活力。他常年居住在虞山富春山一帶,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他隨身攜帶紙筆,見到使他激動的景色即刻摹寫下來。由于他的創作是來自于他對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將淡泊寧和的情感與山水的氣韻合一,因此達到了自然渾成的至美境域。他的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他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
函關雪霽圖 明 唐寅
唐寅山水畫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并蓄,主要學習了南宋李唐、劉松年的院體畫派,兼學宋人筆法嚴謹雄渾、風骨奇峭的風格。同時參合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并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布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
曉雪山行圖 宋 馬遠
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師法李唐,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作畫特點是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志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在構圖上,馬遠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故人稱“馬一角”,品評者多以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贊譽他的獨特畫風。其風格特點表現在或峭峰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四面全空,僅畫一垂釣孤舟,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
雪村訪友圖 明 周臣
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
范寬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所畫的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陜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范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郁效果,襯托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范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范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但是這是范寬獨有的風格。
雪景山水圖 南宋 梁楷
梁楷是個參禪的畫家,屬于粗行一派。不拘法度,放浪形骸,與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雖非僧,卻擅禪畫。禪宗約起于公元五二零年,到唐代已成氣候,分南北兩宗。唐高僧惠能為禪宗六祖,主頓悟說,為南宗之祖師。南禪之說,強調佛祖在人心,喝水擔柴,都能悟道。所有的宗教儀式毫無價值,人們不需要誦經,便可以一種超知識的狀態與“絕對精神”或“真理”溝通,這是一種自然深奧的抽象體驗。
雪灘雙鷺圖 宋 馬遠
雪堂客話圖 宋 夏圭
雪圖 北宋 巨然
雪溪放舟圖 明 鐘欽禮
灞橋風雪圖 明 沈周
白雪石
曾宓
陳少梅
陳之佛
程十發
傅抱石
何海霞
黃秋園
黃胄
陸抑非
溥心畬
啟功
唐云
陶冷月
吳昌碩
謝稚柳
徐燕蓀
于非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