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一直保持著一張截圖,截圖內容是一篇帖子,問全國一二線城市中你最不喜歡哪個城市?
其中,說不喜歡成都的數量,斷崖式領先于其他城市。
不喜歡的理由,省外的人多是說反感營銷,川內的人則認為發展靠吸血。
但我要說的是,成都是在一條沒有選擇的路上做選擇,拿了一手不完美的底牌,打出了超預期的答卷,甚至可以說創造了一個西部的發展奇跡。
成都能發展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人這輩子所做的決定,表面上是自己在選擇,實際上我們沒有那么多選擇。
所有的前提條件擺在那里,資源、能力、出身、智商、顏值、性格等等,我們能做到最好的,只不過是盡可能在這些自己擁有的條件中,組合出最利于自己的選項。
不是每個人都含著金湯匙出生,人是如此,城市又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人喜歡高高在上指責,成都愛營銷、靠吸血,卻完全忽略了成都或者說四川的基礎資源和機會條件。
當京津冀依托創新驅動引領區域協同新格局,當長三角依托長江黃金水道串聯起世界級產業集群,當珠三角借力港澳打造開放高地,作為西部內陸城市的成都,既沒有大江大海的航運便利,也缺乏直轄市的政策紅利。
和一線城市、沿海城市,比產業,比經濟,怎么比,你們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說怎么比?
一個位處西部,不沿江不靠海的城市,所謂的成都營銷、吸血,我認為這是成都面困境的清醒、突破邊界的勇氣。
成都只不過是是基于自身條件,做出了一個最有利自己發展的組合,并且努力做到最好罷了。
當沿海城市可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時,西部城市必須主動發聲。
成都的營銷,本質上是突破地理封鎖的生存策略。
整個中西部地區,不乏有比成都適合營銷的城市,但是卻沒有城市能做到成都的營銷效果。
從熊貓IP到美食之都,從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到新經濟策源地,從《王者榮耀》到《哪吒》系列IP。
在質疑聲中,成都交出了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數突破300家,GDP全國排名第七的成績單。
同時,航空旅客吞吐量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三,中歐班列開行量保持全國第一,這座未被地理眷顧的城市,用敢為人先的勇氣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嘲笑也好,譏諷也罷,成都的的確確做到了夾縫中求生存,依靠營銷帶動的城市的發展。
至于吸血,如果說外省不了解情況的話也就算了,川內的人說如今成都發展靠吸血,的確過于情緒化。
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此消彼長的問題。
你們回想一下十多年前,成都還沒有如今這般城市規模的時候,川內其他城市發展起來了嗎?
沒有資源,沒有條件,做不到雨露均沾,區域經濟的突圍需要培育核心增長極。
以前沒有選擇,很多人外出務工,一年甚至幾年回不了家。
把成都發展起來,起碼給了很多人一個留在川內的選擇。不只是川內,甚至是給了整個西部一個離家近的打拼選擇。
比起沿海城市,比起一線城市成都是差的很遠,但成都的意義并不是要和他們比,而是在從0到1,讓大區域的人起碼在西部多一個可以相對不錯工作,可以相對不錯生活,可以相對不錯定居的選擇。
起碼有了一個,留住人口,留住財富的底氣。
當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綠道串聯起2400萬人的生活,當成德眉資同城化打造千萬億、千億級產業集群,當成渝雙城經濟圈重構著西部發展版圖。
無一不說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集中突破比平均用力更能創造發展奇跡,成都模式或許不完美,但確實是內陸城市逆襲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