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畢玉海團隊持續針對突發新發病毒及呼吸道病原開展監測預警、致病和傳播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圖1)。研究發現,后新冠疫情時代的第一個流感季,以北京為代表的華北地區的呼吸道病原體流行趨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支原體、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2019新型冠狀病毒先后暴發且呈交替錯峰流行的趨勢;人群對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表現出相似的易感年齡特征,即30歲以下人群的易感性逐漸上升,30-40歲達到峰值,隨后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病原外,多種呼吸道病原同時流行,約19%患者存在2種及以上病原共感染現象,突出了后新冠疫情時代呼吸道病原防治的難度(China CDC Weekly, 2025)。
流感病毒的傳播能力強,據統計2019年底至2023年5月,我國發生了至少7次不同流感病毒引起的暴發流行(2次甲型H1N1、3次甲型H3N2、2次乙型流感)。為了探究我國流行的H1N1及H3N2流感病毒的遺傳變異特征及暴發的原因,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H1N1流感病毒的變異速率有所提高(Virologica Sinica, 2024);不同分支的H3N2病毒存在基因重配變異的現象,加速了病毒變異;H1N1和H3N2流行病毒與WHO推薦疫苗株存在不匹配的問題,是導致流感暴發的影響因素;H3N2病毒在37℃溫度下復制能力強于33℃,可能是病毒在夏季暴發流行的原因(hLife, 2025)。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團隊先后4次預警了流感等病毒的暴發風險,并提出了疫苗毒株需要個性化、精準化更新策略,以及研發鼻噴和通用型流感疫苗的建議。
由于流感病毒變異迅速,傳統滅活疫苗需要頻繁更換疫苗毒株才能維持良好的保護效果。針對這一挑戰,基于流感疫苗現有雞胚生產線,團隊研發了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冷適應疫苗骨架毒株(專利已授權),填補了我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適應季節性甲型流感疫苗骨架毒株的空白;基于該疫苗通用骨架,團隊針對預警的H2N2、H5N1等風險病毒開展研究;相關研究為突發新發流感疫苗毒株快速構建和鼻噴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科技支撐。
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
圖1. 針對突發新發呼吸道病毒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及疫苗毒株篩選構建的研究思路
文章鏈接: 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5.018
https://doi.org/10.1016/j.virs.2024.05.003
https://doi.org/10.1016/j.hlife.2025.01.0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