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俄烏沖突三周年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基輔的記者會上公開喊話中國,希望中方在停戰、和平與重建中發揮作用,甚至承諾將重建訂單交給中企。
這一幕讓人不禁聯想到一百多年前的袁世凱——那個在列強環伺中妥協退讓、最終背負“竊國大盜”罵名的北洋梟雄。
若袁世凱當年面對日本“二十一條”時,能像澤連斯基今日這般展現外交韌性與國家尊嚴,中國近代史或許會走向完全不同的結局。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他逼清帝退位、開創民國,卻又復辟帝制;他推動新政、廢除科舉,卻也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1915年,日本趁一戰之機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全面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與軍事。
袁世凱雖試圖通過拖延戰術和泄密國際輿論爭取支持,但最終仍被迫接受大部分條款,僅刪除了部分極端內容。
這一妥協的背后,既有袁世凱對日本軍事實力的忌憚,也有其個人野心——他希望通過外交讓步換取列強對其稱帝的支持。
梁啟超曾痛批他“以個人利害為本位,不知國家社會為何物”,而孫中山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若袁氏能堅持共和,中國或可免于分裂。”
反觀澤連斯基,盡管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屢遭挫敗,但他始終以“國家尊嚴”為旗號,在國際舞臺上左右逢源。
他一邊向西方索要援助,一邊向中國示好,甚至不惜在特朗普政府的壓力下公開叫板,試圖在夾縫中為烏克蘭爭取最大利益。
這種“以小搏大”的策略雖飽受爭議,卻讓烏克蘭在道義上占據了某種制高點。
若袁世凱能像澤連斯基一樣,以更堅定的姿態應對外交危機,中國近代史或將呈現以下多種可能:
1.民族覺醒可能提前爆發
《二十一條》的簽訂激起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索,但若袁世凱堅決拒絕日本要求,甚至以軍事動員相抗衡,或可激發更早的全民愛國浪潮。
正如教員所言:“逆歷史潮流而動者必短命。”袁世凱若能順應民意,或許能成為真正的“共和捍衛者”,而非后來的“獨夫民賊”。
2.日本的擴張野心可能受挫
日本通過“二十一條”進一步滲透中國東北,為后來的侵華戰爭埋下伏筆。
若袁世凱以強硬姿態聯合英美制衡日本(類似澤連斯基拉攏中歐),或可打亂日本的侵略節奏。
歷史學者費正清曾分析,袁世凱的妥協本質上是“對國情的誤判”,而澤連斯基的“勇氣”恰恰在于敢于利用大國博弈的縫隙。
3.可能讓中國當時的軍閥割據局面緩和
北洋軍閥的混戰始于袁世凱死后權力真空,若其外交強硬立場贏得國內支持,或能強化中央權威,避免國家陷入長期分裂。
正如加拿大歷史學家陳志讓所言:“袁世凱的目標是創建強大中央政府,但手段卻背離了共和原則。”
當然,任何勇氣都是需要代價的,澤連斯基和烏克蘭也可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為爭取西方援助,他默許烏克蘭成為“代理人戰爭”的戰場,導致50萬士兵陣亡、經濟瀕臨崩潰。
而特朗普更要求烏克蘭償還數千億美元援助,相當于其GDP的184%,這種“新時代殖民”甚至被比作《辛丑條約》的翻版。
不過,澤連斯基通過塑造“悲情英雄”形象,將烏克蘭問題國際化,迫使美俄歐中均無法置身事外,至少比袁世凱的一味委曲求全更為人稱道。
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勇氣需與智慧并存,從袁世凱到澤連斯基,歷史反復證明,國的生存之道,在于以勇氣為盾、以智慧為劍,在國家博弈中尋找平衡。
澤連斯基也許有一定的傲骨,但還需要為他的“傲骨”尋求合適的解決辦法。
不過,他至少比袁世凱強,至少做過努力,即使作為棋子,也希望為棋子爭取最后的可能的尊嚴。
當然,落到最后的跟上,一個國家,獨立自主才是根本,烏克蘭的教訓在于過度依賴外援,而袁世凱的失敗則源于對列強的幻想。
正如中國駐聯合國代表耿爽所言:“若中國真偏幫俄羅斯,戰場局勢早非今日膠著。”國家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比較與反思能照亮未來,在國家利益面前,退一步未必海闊天空,進一步或許才是柳暗花明。
澤連斯基的“勇氣”或許終將被雨打風吹去,而袁世凱的妥協早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今天的中國,已經屹立于獨立自主的世界民族之林。
反觀歷史,若當年的袁世凱能多一分澤連斯基的倔強,少一分稱帝的妄念,中國近代的苦難或將被改寫。
而這,正是歷史留給今日的深刻啟示,教員早就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正是中國今日之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