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爭議背后的行業暗戰:消費者該信誰?》
一、一場剪輯引發的公關戰
3月1日,博主"西西撩電車"指控某媒體將其對特斯拉FSD的訪談刪減90%,僅保留負面片段,引發全網熱議。特斯拉副總裁陶琳隨即公開表態,強調公司從不購買媒體正面報道,也拒絕花錢消除負面信息,并呼吁公眾關注完整事實。
這場爭議恰逢特斯拉FSD在國內正式推送的關鍵節點。該系統自2月25日上線后,已向6.4萬配備AI 4硬件的車主開放,成為近期汽車圈最熱測試項目。第三方數據顯示,首批用戶平均每天觸發自動變道功能7.3次,路口通過成功率為82%。
二、車企們的隔空交鋒
面對特斯拉的技術推進,國內車企反應呈現兩極:
1. 華為余承東表示"樂見競爭",強調安全與用戶體驗才是核心;
2. 理想汽車直接邀約對比測試,宣布將推送基于1000萬段真實路況訓練的AD Max V13系統;
3. 小鵬則重申"軟件免費"策略,其最新車型已實現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區導航輔助駕駛。
值得注意的是,阿維塔等新勢力選擇"合作共贏"路線,公開表示希望與特斯拉技術切磋。這種分化反映出當前智駕領域的技術路線之爭: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而多數國內車企采用激光雷達+視覺融合方案。
三、鯰魚效應的二次發酵
特斯拉入華初期的新能源"鯰魚效應"已轉化為智駕領域的新沖擊。行業分析師指出,FSD本土化面臨雙重數據困局:國內法規限制道路數據出境,美國禁令又阻礙高算力芯片在華部署。在此背景下,特斯拉主要依靠公開視頻進行算法訓練,其村道通行能力獲得部分測試者認可。
這種倒逼效應正在顯現:2025年前兩月,國內智駕相關專利申請量同比激增47%,其中夜間障礙物識別、雨霧天氣定位等關鍵技術占比超六成。某自主品牌工程師透露,其團隊為應對競爭,已將算法迭代周期從季度壓縮至月度。
四、消費者如何撥開迷霧
面對車企宣傳與媒體測評,普通用戶需注意:
1. 警惕"片段化測評",某第三方機構拆解發現,不同測試路段的FSD表現波動率達35%;
2. 關注基礎硬件配置,現有FSD需要AI 4.0芯片支持,較老車型需付費升級;
3. 注意功能邊界,當前系統仍屬L2+輔助駕駛,方向盤脫手超過30秒會觸發警報。
現階段花6.4萬選裝FSD是否劃算?建議先體驗后決定。部分城市展廳提供72小時深度試駕,某車主實測顯示,在復雜立交場景下仍需要1.2次人工接管。對于多數用戶而言,基礎版AP功能已覆蓋90%高速場景,是否升級取決于對前沿技術的嘗鮮意愿。
這場圍繞FSD的爭論,本質是智能駕駛商業化進程中的必經陣痛。就像十年前手機廠商爭論全面屏還是實體鍵,最終市場會篩選出真正符合需求的技術路線。作為消費者,保持理性觀察或許比站隊更重要——畢竟,安全到達才是出行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