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78年夏,埃及開羅的街道上,一群喬裝成游客的中國航空專家正與時間賽跑。
在蘇聯克格勃的嚴密監視下,他們正在秘密接觸一架米格23戰斗機,并計劃將其拆解運回國內。
中蘇決裂,技術困局
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系已降至冰點。
自1969年珍寶島沖突后,蘇聯單方面中斷對華軍事技術援助,撤回全部援華專家,并嚴禁向中國出口任何先進武器裝備。
彼時,我國空軍主力機型仍停留在殲6和殲5強擊機。
而蘇聯已列裝具備可變后掠翼技術的米格23戰斗機,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多用途性能遠超國內現役戰機。
1974年是西沙海戰,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殲5、殲6、殲7系列戰斗機以空優設計為主,對地攻擊能力薄弱;
而專職對地打擊的強5強擊機受限于800公里作戰半徑與1.5噸載彈量,難以適應高強度的戰場環境;
轟-5、轟-6轟炸機雖具備重火力投送能力,但由于缺乏自衛能力,使其無法勝任艦隊伴隨支援任務。
因此,西沙海戰戰后半年內,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分別向第三機械工業部提交了新型戰機研發需求,核心指標高度一致:
要求研制兼具空戰機動性與對海、對地精確打擊能力的多用途戰機。
三機部隨即于1976年啟動了新型戰機研發計劃。
沈陽飛機制造廠提出了殲轟8方案,南昌飛機制造廠則主張借鑒國際流行的可變后掠翼設計。
但面對當時的技術封鎖,我們只能將目光投向蘇聯的盟友——埃及。
埃及因不滿蘇聯干涉內政,于1976年與蘇聯關系惡化。
蘇方撤走了駐埃軍事顧問及技術人員,但蘇聯贈送的米格23還遺留在那里。
中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契機:
埃及既缺乏維護米格23的技術能力,又急需補充空軍裝備。
因此,經秘密協商,中埃雙方達成了以6架殲6換1架米格23的協議。
這場交易看起來確實不對等,但對急需研究樣本的我國而言,米格23的價值卻不是價格數字可以衡量的。
畢竟,當時全球只有美、蘇掌握這一技術,而米格23是唯一可能獲取的樣本。
然而,蘇聯對米格23的流向一直高度警惕,可以說是嚴防死守。
克格勃在埃及布下嚴密監視網,甚至滲透進了埃及軍方。
為規避風險,中國代表團的成員直至登機前才被告知了任務目標。
駐埃大使館的武官,甚至一直以為此行是“為殲7升級搜集資料”。
開羅諜影,秘密任務
1978年8月,一支由中國航空專家組成的代表團順利抵達埃及開羅,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味道。
此時,蘇聯克格勃已滲入埃及軍政系統,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行動功虧一簣。
為避開克格勃耳目,中國代表團是以“旅游”的名義入境的。
埃及軍方為降低風險,特意安排了兩名便衣警察全程護衛,并且要求中方人員避免與外界接觸。
據顧誦芬院士回憶,從抵達開羅的第一刻起,他們便感受到了克格勃的監視。
酒店大堂內總有東歐面孔在翻看報紙,街道上不時有車輛尾隨……
他們乘坐印有旅行社標志的車輛,頭戴阿拉伯頭巾,偽裝成旅行團。
在克格勃的眼皮子底下,他們表現得相當興奮,完全就是一幫對什么都感興趣,看什么都好奇的普通游客。
米格23,存放在埃及軍方的沙漠基地。
中國專家被分批用民用車輛運送至基地,途中多次更換路線,車窗也始終緊閉。
從8月17日凌晨開始,他們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開始了對米格23的拆解工作。
中國專家分為兩組:一組負責記錄飛機結構,另一組拆卸核心部件。
顧誦芬團隊冒險拍攝了200余張結構照片,并手繪了米格23的氣動布局草圖。
為迷惑克格勃,埃及軍方提供了兩輛封閉式卡車,和一批印有“廢舊金屬”的木箱。
拆下的零部件被分別裝入木箱,底部墊入防震橡膠,然后由卡車分批運往港口。
誰料這時候英國人卻突然出來攪局。
BBC在8月20日突然披露了“中國在埃及獲取蘇聯戰機”的消息,蘇方立即向埃及施壓,并要求檢查所有離港船只。
千鈞一發之際,中方代表團連夜啟動緊急撤離預案,所有成員放棄原定行程,這才將米格23安全運回。
被迫下馬的強6
1979年,強6項目正式啟動。
目標是以米格23的氣動布局為基礎,結合F-111戰斗轟炸機殘骸技術,研制一款單發單座超音速強擊機。
強6的機身采用米格23的變后掠翼結構,進氣道設計則參考了F-16的機腹布局。
動力系統搭載渦扇6發動機,這是中國首款大推力渦扇引擎,理論性能超越米格23原裝的R-29渦噴發動機。
其空戰配置包括兩門23毫米機炮與四枚霹靂-5空空導彈,設計團隊認為其空戰機動性優于米格23,甚至可抗衡早期型F-16。
盡管設計理念超前,但強6的研發很快就遭遇了難題。
可變后掠翼的機械控制系統,是最大的瓶頸。
國內缺乏高精度液壓同步技術,試驗中多次出現左右翼面偏轉不同步等問題。
渦扇6發動機的可靠性也一直不達標,為減重采用的新型復合材料也一直在攻關中……
更嚴峻的現實是,全球空軍潮流轉向了固定翼搭配電傳飛控,可變后掠翼已經逐漸被邊緣化。
1983年,相關部門評估認為強6“技術風險過高且戰術價值滯后”,該項目也宣告終止。
盡管殲6未能服役,但其技術積累卻為殲轟-7的誕生提供了幫助。
米格23的研究數據,更成為90年代引進蘇-27談判的重要籌碼。
如今,一架歷經波折從埃及運回的米格23靜靜陳列于中國航空博物館,成為了那段歷史的沉默見證。
參考資料
中國工程院:中國人怎么搞到米格23:乘旅游車潛入埃及空軍基地
鳳凰網:埃及對中國航空貢獻有多大?曾秘密交換米格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