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走過我家鄉
梁隆賢、張澤培
桐梓縣地處貴州省北部,素有黔北門戶、渝黔鎖鑰之稱。1935年初,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取遵義城、兩戰婁山關,在歷時兩月有余的烽火歲月里,地處婁山關腳下的桐梓人民深明大義、愛紅擁軍,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世代相傳的長征故事……時值紀念遵義會議勝利召開90周年之際,謹以此系列短文銘刻初心、激勵來人。
一、官渡橋頭迎親人
1935年1月10日凌晨,紅軍攻占了婁山關。上午10時許,紅軍占了桐梓城。據《紅軍長征在貴州》記載:紅軍在婁山關板橋附近就分成了兩路,一路正面走婁山關、南溪口、紅花園,直取桐梓城;另一路走茅壩,出九壩溝,包圍桐梓,截擊敵軍退路,戲耍一下“猴子兵”(即黔軍旅長候之擔所部)。走婁山關這一路的紅軍,有騾馬輜重,威風得很。走茅壩,出九壩溝的這一路紅軍,人數不多,精精干干;都化裝成老百姓,悄悄地接近桐梓縣城,像包湯圓一樣把猴子兵箍在城里。
駐守桐梓縣城的國民黨黔軍部隊,聽到前方敗兵回來說:“婁山關失掉了,紅軍來了”,都嚇得慌了神,他們要去官渡河橋埋彈藥炸紅軍。但就在他們的慌亂中,從茅壩,出九壩溝的這股紅軍已裝成挑擔子送糧食的老百姓,繞過麻柳灣、黃家嘴,來到大十字天主教堂里的駐軍團部,吼道“不許動,舉起手來!”隨后,紅軍押著胖團長去喊話“紅軍進城了!不要打槍了,出來繳槍”。與此同時,走正面馬路開進的紅軍己行至官渡河,城里的手工業者和貧苦市民杜少云、陳國珍等幾十個群眾,用長竹桿把數十串大紅鞭炮懸掛于官渡河橋頭,在長時間噼噼啪啪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紅軍隊伍闊步挺進桐梓城。此后,長征紅軍在桐梓縣城建立紅色政權,打土豪分財物;打藏洞(蟠龍洞、仙女洞、巖峰洞、天門洞、)繳浮財;制衣輾米補軍需,擴紅增員壯隊伍,紅軍長征的腳跡遍及城鄉。
人民軍隊秋毫無犯,桐梓人民擁戴親人。特別是城內王發祥、郭春林、王良珍(女)、溫家華(女)等100多名群眾,相繼為紅軍先后加工20多萬斤谷米,及時送到紅軍駐地;金萬珍、榮聚賢和薛二嫂、趙三嫂等30多名婦女,自發為紅軍補衣服,做布鞋。縫紉工人陳國珍、鄭國臣、羅樹清等十多人和數十個輔助工在中學內臨時開設加工房,集中20多部縫紉機日夜勞作,為紅軍趕制軍服5000余套。啟明電燈公司的焦伯忱,無償捐出漆包銅芯線100多斤,下街百貨鋪王樹才主動獻墨10余斤等擁軍故事,情真意切,交口相傳……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
作者:梁隆賢、張澤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