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鄭理
來源 | 獨角金融
在西部金融重鎮貴陽,一場金融機構與“技術服務商”的糾紛已經白熱化。
2025年1月20日,貴州銀行(6199.HK)以“系統缺陷導致商業承兌匯票風險事件”為由,將高偉達(300465.SZ)旗下子公司上海睿民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睿民”)告上仲裁庭,索賠金額高達5365.86萬元。
圖源:高偉達公告
截至2月28日收盤,高偉達股價收報17.68元/股,較消息發布前上漲6.19%,總市值為78.45億元;貴州銀行股價從1月20日的1.16港元/股,跌至2月28日收報1.03港元/股,市值150.2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0.7億元。
雙方博弈的焦點在于,“技術服務商”以雙重驗收為盾牌,試圖在這場風波中為自己爭取到免責的“護身符”。銀行這邊卻并不打算輕易讓步,堅稱驗收不代表系統終身沒有潛在缺陷。
一則公告發布后,給雙方已經合作7年的緊密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技術服務商”是否應該承擔責任?銀行主張的賠償又能否如愿?
值得注意的是,這起承兌匯票風險事件中,貴州銀行向上海睿民索賠的金額,是當初合同標的270萬元的19.87倍,這對“技術服務商”母公司高偉達2024年前三季度僅2404.16萬元的凈利潤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而貴州銀行的這場糾紛恰逢高層震蕩期,原行長許安因貪腐落馬,新任女行長吳帆執掌“帥印”后,能否力挽狂瀾?
1
銀行與技術服務商“對簿公堂”
上海睿民與貴州銀行的合作歷史,還要追溯于2018年,首個項目為貴州銀行票據業務綜合處理平臺的技術開發項目,該項目于2020年11月成功投產上線。
2022年,雙方再次合作,上海睿民為貴州銀行建設新一代票據業務系統項目,依據合同約定及貴州銀行對項目提出需求完成定制開發工作,合同含稅總價款為270萬元。
該項目自2022年8月入場實施,經過貴州銀行“雙重驗收”后,2023年4月8日票據業務系統正式上線運營。
經過雙重驗收的軟件系統,平穩運行了一年半之后,誰能料到,2024年10月17日,黑天鵝突然而至。貴州銀行突然發生了商業承兌匯票風險事件。
貴州銀行認為,開發服務有缺陷,技術供應商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為此,向貴陽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請求。
圖源:罐頭圖庫
根據上海睿民向貴州銀行出具的《貴州銀行票據系統商票追索清償申請漏洞情況說明》(下稱“《情況說明》”)內容顯示,2024年10月17日,貴州銀行在監控過程中發現即時對賬待劃轉款賬戶余額異常預警,余額不為0且系統對賬不平現象,進而確定存在缺陷。
貴州銀行監控發現,銀行票據簽約客戶貴州睿勝勞務有限公司(下稱“貴州睿勝”)開出商業匯票,并在出票當天被收款人追索,貴州睿勝在收到追索通知后,發起了線上清算同意清償申請 。而票據業務系統在未能完成清償申請簽收后,由票交所線上清算成功,資金最終被清算到持票人在不同銀行的客戶賬戶。這一系列的操作,導致資金損失。
《貴州銀行票據系統商票追索清償申請漏洞情況說明》
但關于這起風險事件具體情形如何,是遭遇電信詐騙還是其他問題?無論是貴州銀行還是高偉達在公告中均語焉不詳,猶抱琵琶半遮面。
針對此事件,上海睿民稱,后續將繼續準確完整地了解事件全貌,進行全鏈條深入排查、分析、復盤。
圖源:罐頭圖庫
針對貴州銀行的此次仲裁請求,上海睿民也給出三個理由進行回擊:系統自2023年4月上線后在貴州銀行持續穩定運行548天18個月;系統被全國30家金融機構使用,此前從未發生類似案件;同時,這個系統是經貴州銀行科技部、業務部雙重測試通過才交付貴州銀行使用的。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目前還未開庭審理。
2
技術服務商PK“含茅量”最高的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貴州銀行提出的5365萬賠償金額,相當于高偉達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的2.22倍。而高達超過5千萬的賠償金額,銀行又是如何確定的?
北京周泰律師事務所李馨寧律師稱,一般而言,受損失一方的損失賠償計算方式由雙方合同約定,具體到本案中,銀行需要舉證的損失可能還包括用戶索賠的金額、監管罰款、系統修復費用、商業信譽的貶損等。如果雙方對損失賠償的金額爭議較大,一般由法官根據雙方舉證情況進行裁量,必要的話也可以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
上海睿民質疑稱,在承兌匯票風險事件發生后,銀行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如今又啟動民事索賠,又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李馨寧稱,就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銀行向外包商索賠是基于雙方的系統開發合同民事法律關系,即使刑事案件仍在偵辦中,也并不影響銀行與外包商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的處理。
而比較來看,在發生風險前后,貴州銀行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量有一定下降。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發生額85.7億元,與2023年上半年的118.75億元相比,下降27.83%。
圖源:半年報
事件的另一主角—上海睿民,成立于2015年4月,是一家以從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為主的企業,覆蓋各類中資銀行、外資銀行、非銀金融機構等客戶,已在全國鋪設起龐大的服務網絡,以開發出實物票據業務、電子票據業務、票交所票據交易業務、企業票據池、電票網銀業務、代理業務和跨行業務、票據理財和其他創新票據業務為主。
上海睿民母公司高偉達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從事金融信息服務業務和移動廣告營銷業務為主的企業,該公司注冊資本4.44億元,2015年5月28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法人代表、董事長于偉,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22.75%。
圖源:天眼查
根據高偉達官網描述,過去三年,上海睿民票據交易直連業務平臺,支撐著市場數十萬億規模票據資產的各項業務開展。
天眼查信息顯示,自2015年以來,上海睿民合作的客戶超過40家,僅2024年,上海睿民就與13家機構合作,與6家銀行開展票據技術開發服務,包括江陰農商行、華潤銀行、金華銀行、唐山銀行、綿陽商業銀行以及創興銀行廣州分行等。
以上內容根據天眼查信息整理
成立以來,高偉達主要為銀行、券商、基金等從事資管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客戶數量超過100家。包括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中信證券、銀河證券、華泰證券、螞蟻金服、建信金科、中信消金等機構的合作,核心團隊包含多位具有IBM、中聯軟件等頭部企業背景的技術與管理專家。
根據2024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偉達營業總收入為7.63億元,同比下滑13.84%,凈利潤為2416.85萬,同比增長8.61%。凈利潤逆勢增長,主要基于金融云服務等高毛利業務占比提升至43%帶來的貢獻。
3
金融科技出風險誰來擔責?
票據系統從未在任何合作機構出現資金清算異常,技術服務也已經通過銀行的”雙重驗收“,這是否會影響到仲裁結果?雙重驗收是否就意味著技術供應商可以免責了?律師與業界人士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分析認為,票據風險可能是系統的技術問題,也可能是審批的人為原因,前者屬于開發者的責任,而后者則由銀行承擔責任。
至于系統開發的責任分割問題,沈萌強調,這應當由銀行與技術供應商雙方在合作協議中進行明確的約定。需要明確的是,系統本質上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它并不能替代人對業務流程的監管職責。在任何業務流程中,人的監管作用依然至關重要,不能因為有系統的存在而有所忽視。
圖源:罐頭圖庫
李馨寧律師稱,銀行信息系統外包并不是“一錘子買賣”。從信息系統驗收的特殊性以及銀行信息科技外包的特殊監管要求來看,系統通過驗收且實際投入使用,并不必然等同于成果質量合格,也就是說技術供應商并不必然免責。
“一方面,信息系統的驗收具有階段性,在后的系統開發可能導致先完成的模塊、功能出現問題,造成所交付成果存在質量風險;另一方面,根據銀行信息系統外包服務的監管要求,除交付符合要求的成果外,外包服務還應包括后續合作中的相關限定條件,外包商還應承擔風險報告義務,以及不得將外包主要業務進行分包的禁止性義務等”。李馨寧律師稱。
所以,外包商是否承擔責任、承擔責任的比例,取決于外包商在服務過程中的合規程度以及服務合同中關于服務質量的責任分配等。
金融機構技術存在缺陷導致的損失,比如未攔截相關風險交易,這種未知風險一旦發生后,銀行與技術供應商之間的責任劃分,一般通過合同條款進行約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關于銀行與技術服務商出現極端情況的責任認定的現實案例。
例如,在中行“原油寶”事件中,技術系統未能應對負油價極端情況的責任認定,法院重點審查了風險預警機制設計缺陷,以及銀行風控指令執行滯后之間的關聯性,最終判定雙方按過錯比例分擔責任。
河南、安徽6家村鎮銀行存款事件中,4家銀行線上攬儲系統的服務商為君正智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據“鳳凰網財經“報道,君正智達曾試圖為自己辯白,但因公司多位高管與新財富集團高管有交集,其領導層被河南警方帶走調查,引發了關于銀行與該技術服務商之間責任界定等潛在糾紛。
而根據金融監管部門2021年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監管辦法》明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在實施信息科技外包時,不得將信息科技管理責任、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外包。
李馨寧律師分析稱,一般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用戶服務協議中設置類似“因系統故障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公司不承擔責任”的格式條款屬于無效條款,無法免除金融機構對用戶損失應承擔的責任。相反,銀行等金融機構除了對用戶的民事賠償責任外,還可能面臨監管的處罰。
對于頻繁出現的金融機構系統和網絡安全事件,監管部門多次明確提出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當加強對外包商的風險評估和盡職調查,加大監控力度和違規問責;必須建立健全與外包服務商的隔離防火墻;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措施等要求。
貴州銀行與高偉達此次仲裁尚未開庭,但此次案件暴露的主要問題,除了票據系統功能的設置是否存在漏洞外,商業承兌匯票業務審核機制又是否嚴格、風險監測機制是否缺失呢?
在金融領域,不法分子可能會試圖利用技術缺陷進行非法活動,這就像是“魔高一尺”,他們總是會尋找漏洞進行非法活動。一直以來,銀行為了防范風險,會設定一系列的風險管理措施。
圖源:罐頭圖庫
從本次的風險事件看,除了與客戶簽訂承兌協議、要求客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外,兌付匯票過程中,客服是否介入并嚴格對用戶真實信息進行核實也至關重要。
不斷升級的風險管理措施,就像是“道高一丈”,進而應對和化解風險事件,也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4
“茅臺”嫡系銀行
商業承兌匯票風險事件的當事人——貴州銀行,一直被外界視為”茅臺“嫡系銀行。
作為區域金融主力軍,“白灑一哥”茅臺集團對貴州銀行的支持不容小覷。一是茅臺集團在參股的三家銀行中,貴州銀行參股比例最高,達12%;二是最近五年,茅臺在貴州銀行的存款余額一直都超過200億元,相當于為這家城商行注入占其機構存款總額36.02%的“黃金護城河”;三是茅臺通過子公司累計購入貴州銀行債券超10億,展現茅臺對這家銀行罕見的支持力度。
但由于高層變動和業績下滑,導致該行面臨的挑戰不小。
2019年港交所上市后,該行這一年凈利潤35.64億元,增速為23.9%,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40.53億元,增速降至6.85%。此外,貴州銀行股價從2021年7月2日收盤2.73港元/股,跌至2月28日的1.03港元/股,市值150.26億元。
2023年10月以來,貴州銀行有6名高管接連落馬;近日,因涉嫌受賄、貪污、洗錢案,原黨委副書記、行長許安被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業務上,面對2023年高達40.39%的房地產不良率,2024年10月,該行正式聘任新行長吳帆,帶著"內部深耕+外部經驗"組合拳上任的吳帆,正試圖力挽狂瀾。
內部治理上,銀行正加速處置房地產不良資產,2024年上半年,該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余額20.63億元,較年初下降9.83億元,房地產不良率為28.54%,較年初下降11.85個百分點。外部借力茅臺持股12%的優勢,打造白酒產業鏈金融服務閉環。
此外,2024年9月,貴州銀行小股東——遵義車務勞動服務公司,以超出股價1.35倍的高價轉讓股權。
貴州銀行與上海睿民的糾紛恰逢高層震蕩期,如何同時應對系統漏洞造成風險事件、業績“雙降”壓力,成為破局關鍵變量。
你身邊是否也發生過這類事件,認為責任應該如何劃分?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