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萊溫斯基有點熱門,51歲的她要復出,要做播客,但人們第一想到的,卻是她與克林頓前總統(tǒng)的那點舊事。
殊不知,萊溫斯基22歲愛上已婚年紀大的克林頓,其實是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報復”,童年失敗的原生家庭成長經(jīng)歷,讓她內心丟失了一種叫安全感的東西。
其實,只要了解了萊溫斯基童年的生活,可能就會理解這種說法,一個在成長重要階段獲得缺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被困擾其中難以自拔。
萊溫斯基小的時候,被身邊人稱為“富有的貝弗利山少女”,因為她就住在貝弗利山莊園里,有著巨大的豪宅,有著舍得為她大把丟錢的父母。
父親伯納德·萊溫斯基,是一位德裔猶太人,于醫(yī)院就職,被稱為行業(yè)專家,專攻腫瘤學。但他個性冷靜,而且獨立,所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要靠自己”。
關于這件事,萊溫斯基曾在自傳中說過:當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向父親跑去,結果就是重重地摔到地板上,而父親這個時候只會冷靜站在一邊,嘴里說著:“莫尼卡,你應該自己爬起來。”
倒不是這樣教育孩子不好,但問題是伯納德的冷漠讓萊溫斯基一直耿耿于懷,她多希望成為父親懷里那個撒嬌的小公主,可父親從來沒辦法給她這樣的溫情。
從心理學角度來理解,萊溫斯基想要的不過是自己從小到大內心所缺失的“父愛”,伯納德沒有給她,相反卻教育她要靠自己,這無疑是將其推向更深不安與恐懼之中。
在這樣的父親面前,萊溫斯基卻了解了生活另外的惡,那就是父親對她,對弟弟,對母親雖然冷漠,可卻是常年出軌的,對家庭的責任缺失又是讓她感到不安的一個方面。
而母親瑪西婭呢?她身為俄裔猶太人,卻與自己的丈夫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她是一個私生女,從小都在不安中長大,所以她給女兒的教育理念正好與丈夫相反:要學會依靠身邊的人。
這種矛盾又奇葩的家庭教育,可能讓萊溫斯基本身也很混亂。可就在她還搞懂要如何正確面對這件事的時候,父母因為破產而進入互撕階段。
往往,一個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的都會是無辜的孩子。伯納德出軌、冷漠與妻子爭吵不休,而瑪西婭則為了找一個可以讓自己依靠的人不斷出門,不斷在各種關系中社交,唯獨不能給女兒一些溫暖。
得不到父親的愛,又沒辦法成為母親的關注,那段經(jīng)濟貧困,生活亂套的時光,深深印記于萊溫斯基的內心:
“盡管我努力想埋葬這些記憶,但它卻在往后的一二十年里如夢魘一樣困擾著我。”
像母親一樣尋找一個依靠,這似乎成了萊溫斯基年輕時最明顯的生活目標。而且,對她來說,可以尋找一個像父親一般的角色就更理想,畢竟那是她一直想要得到的“父愛”。
其實,萊溫斯基早在上大學時就曾經(jīng)與一位大自己很多的商人相戀過,只不過也同樣是做“小三”,因為那位商人有妻子。
當時萊溫斯基只有19歲,而商人的妻子正為他孕育孩子,于是他們走到了一起。
當然,這是一段短暫而不可能有結果的關系,她在被原配找上頭時,瀟灑地轉身走掉了。
但萬萬沒想到,22歲進入白宮實習的萊溫斯基竟然又一次掉進了克林頓的柔情之中。從小缺失父愛,14歲父母離異,都讓她變得更加渴望一個成熟男人的溫柔以待。
51歲的克林頓便這樣輕易取悅了年輕的萊溫斯基,讓她欲罷不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帶有濃烈的報復色彩”的行為。
24歲,因為這樣一段不倫不類的丑聞而成為美國人千夫所指的“勾引總統(tǒng)”的壞女人,萊溫斯基能怨得了誰呢?她試圖找一個為此事負責的人,甚至說過克林頓“騙”了她。
可沒有人同情萊溫斯基,沒有人會站在她的成長缺口上來看待這件丑聞:
“我被稱為淫婦、野雞、蕩婦、破鞋、爛桃花……”
承受那些痛苦的日子,萊溫斯基想過用自殺了結所有,好在她的母親這一回拯救了她,給了她很多愛,才讓她擁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
只是回頭看這件事,萊溫斯基的人生依舊是被父母一段并不相愛的婚姻給毀棄的。
婚姻實在一件嚴肅的事,若沒有能力,又沒有信心給下一代關懷與愛,大概生孩子真的不能太隨便,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