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在中小學開展職業生涯體驗教育的建議
發言人:
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處處長 曾明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職業認知的關鍵期,我區匯集四所高等院校及產業園區,在中小學開展職業生涯體驗教育具有獨特優勢。
更新教育理念,強化頂層設計。職業生涯體驗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教育部門、家校形成合力。要加強頂層設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將其納入課后服務、綜合實踐活動及研學等教學計劃,擬定各階段職業啟蒙教育的目標、內容及課時等。
整合優勢資源,巧設體驗路線。與轄區內中高職院校、本科院校、產業園區及行業組織溝通協作,爭取場地設施、專業師資、實踐設備等支持,探索建設融多元文化于一體的體驗基地。因地制宜研究打造體驗路線,如到邵陽學院的“邵陽紅”公共品牌研究院等體驗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融;到邵陽職院生物工程學院進行寵物醫生等職業體驗;到湘中幼專作幼師的職業體驗;到邵陽工業職院藍印花布基地體驗非遺文化獨特魅力等。
優化師資結構,弘揚工匠精神。鼓勵中小學教師到職業院校學習后擔任職業啟蒙教育教師,聘請職校教師、行業技師擔任兼職教師。舉辦“技能大師進校園”活動,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興趣。
02
以犬木塘水庫樞紐工程為核心 打造大祥區文化旅游新名片
發言人:
邵陽市旅游協會秘書長、市新階聯副主席 周奕杉
犬木塘水庫壩區上游大祥區段自桂花橋至工程大壩約800米長的廣闊水域,是“水聚天心”的真實寫照,建議發揮該區域水資源優勢,打造大祥文化旅游新名片。
科學制定規劃。積極向市委市政府建言,根據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制定周邊旅游開發專項規劃。以創建“湖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省級旅游度假區”為目標,立足工業旅游核心景點定位,科學劃定單元范圍及邊界,優化空間結構與土地配置,預控公共基礎設施,圍繞打造文旅休閑綜合體做好頂層設計。
深挖文化內涵。找準差異化文化坐標為旅游賦能,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展示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工程規模等,爭取水利博物館建設落地大祥;挖掘水資源文化,設置水景觀、水科普展示區等,打造水文化主題公園或研學基地;挖掘地域文化,將神灘晚渡等古傳說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基地。
豐富產品供給。以打造新業態等為著力點,策劃盈利性文旅項目,爭取政府專項債券等融資。開發科普教育產品,如利用水利博物館等開發研學項目;打造運動康體產品,如最美生態沿河跑道;開展水上運動產品,如皮劃艇等項目;建設休閑度假產品,如露營基地、度假村、觀景平臺等;打造夜經濟集聚產品,如資江夜游、寶慶夜市等。
策劃精品線路。一是犬木塘水文化古城游,串聯大壩、水利博物館等古跡遺址;二是資水休閑游,打造游船休閑項目;三是犬木塘工程觀光游,將水利重點建設項目連成觀光考察線路。
03
深挖大祥優勢資源 奏響民營經濟繁榮樂章
發言人:
中心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雷旭
立足大祥區作為全市政治、教育、交通、金融中心等區位優勢,多措并舉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依托政治中心優勢,精筑營商環境基石。圍繞“3×2”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布局新興產業,加大政策扶持,支持企業規模升級。推進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強化土地、人才要素保障,提供“一條龍”精準服務,解決企業痛點。
立足豐厚教育資源,驅動產教融合先行。突出高等院校集聚優勢,鼓勵優勢產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定向培養,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核心競爭力。
借勢交通樞紐便利,構建區域流通網絡。加快邵永高鐵、邵陽高鐵南站等建設,升級物流體系,建設綜合貨運樞紐中心等,并配套冷鏈倉儲等設施,開通物流專線,降低企業運輸成本。
依托金融中心實力,賦能民營企業興盛。發揮金融中心優勢,增加金融資源供給,組織“企業家接待日”等活動,搭建交流協作平臺,加強民營企業融資對接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提升貸款占比。建立“政銀企擔”風險共擔機制,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費讓利。
挖掘現代農業專長,鑄就區域特色品牌。挖掘文化資源,發展田園綜合體等,推動文旅農一體化開發。立足“邵陽紅”,創新推出“大祥農禮”品牌,融入非遺元素提升附加值。加強數字營銷賦能,開展“直播+美食”等計劃。
04
強化基層醫養結合 提升為老服務質效
發言人:
大祥區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主任 張曌昊
大祥區65歲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17%,屬于典型的老齡化城區。聚焦“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和適老化改造,建議如下:
完善統籌保障體系,夯實養老服務根基。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全區醫療資源,依據人口分布、老齡化程度等優化基層醫療機構布局。將養老規劃融入城鄉融合及產業體系規劃,強化部門協同,借助社區宣傳等弘揚現代養老理念,凝聚共建合力,重塑養老觀念。
構建醫養協同機制,織密服務網絡架構。緊扣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契機,凸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核心地位,整合嵌入式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資源,拓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等功能,構建全域多層級醫養結合服務網絡與長期照護體系。打破醫養行政壁壘與機制梗阻,促進信息、資源流通。
推動衛生機構轉型,拓展醫養服務功能。推動基層公立衛生機構轉型,建議衛健部門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助力試點機構開展健康管理等多元服務;醫保部門出臺醫養結合報銷機制,合理調整康復護理價格;鼓勵基層機構引入社會資本,建立集服務、醫療、居住為一體的老年人呵護中心。
深化機構社區聯動,滿足全周期健康需求。推進“多床聯動”模式,打造家庭、社區、醫院床位間服務閉環。建立標準化轉介流程與信息共享規范,確保老人在不同健康階段均能獲得適配服務,滿足慢性病管理、治療、康復等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
時間:2025-03-02
來源:區政協
一審:李 忻
二審:王喜嬪
終審:張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