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學習,大錯誤沒有,小錯誤不斷,導致孩子整體分數總是差那么點意思,不是班里最高的分數,但比中等成績又好那么一丟丟。
但是在中高考中,一分可能就能拉開幾百、幾千名次。很多家長和孩子掏心窩子:“咱不會的題丟分不可惜,但會做題丟分就太可惜了。下次考試認真點!”
一、挖掘粗心馬虎背后的本質原因
“哎呀,這么簡單的題,我怎么錯了呢?”“太粗心了!”
很多孩子和家長把「簡單題做錯」「會的題做錯」的表現,稱為「粗心大意」。正是因為知道孩子會、題簡單,家長覺得只要孩子認真一點就沒問題,每次都在期待著下次的好成績,忽略了挖掘「粗心大意」背后的深意。
清華博士和淵老師在《成為考試高手》中說:“馬虎并非只是粗心大意,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現象?!?/p>
比如孩子審題不詳,需要提高信息識別能力。
知識點在考場上怎么都想不出來,需要夯實基礎知識。
還有計算題,平時都會考試就錯,需要提升孩子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因此,是否解決孩子馬虎背后的本質原因,決定著孩子多久能和馬虎說拜拜。
二、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親給我講數學題的經歷,可能是當時父親的表情和無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直記到了現在。
當時父親使出全身謝數我還是聽不懂,甚至越講讓我越迷糊,使得他奔走在崩潰的邊緣。
而我因為完全搞不懂父親說的是什么,越著急越是聽不懂,最后沒聽懂也不敢繼續問了。實在是害怕因為聽不懂被揍。
后來一直到我為人母給自己的孩子講題,我才明白這是因為我和孩子存在認知差。
我們都能理解,隨著長大,之前不理解的問題會慢慢搞懂。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在我們小時候,還沒有足夠認知的時候很難理解大人口中的抽象概念,當時面對這樣的問題很是無措。
正因為記著兒時的感受,在孩子講題時,我會著重注意孩子哪里不理解,然后盡量使用最簡單的話幫助孩子理解。后來我發現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三、陪伴孩子堅持下去
孩子的問題,千萬別指望孩子能自己解決,尤其是學習上的。一定要陪伴、一定要陪伴、一定要陪伴!因為稱之為問題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都是有難度的。如果讓孩子獨自面對,結果很可能是沒結果。另外,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非常需要父母的協助和鼓勵。
就比如孩子總是計算錯誤,把2+3算成6。我們口頭讓孩子做計算,其實孩子心里總想著“我都會了,不做也行”。這時候就非常需要父母的督促。
在孩子不愿意開始的時候,有父母的督促,可以幫助孩子開始行動。
在孩子進展緩慢的時候,有父母的幫助,可以讓孩子克服困難。
在孩子稍有成績的時候,有父母的鼓勵,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父母是孩子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