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州一所高校的“卷簾門”突然火了。照片上,銀色卷簾門上掛著學校的校牌,乍一看像是街邊小店的入口,網友紛紛調侃:“這校門也太潦草了吧!”“租個門面就能辦大學?”一時間,輿論炸開了鍋。可真相卻讓人哭笑不得——那根本不是學校正門,只是個臨時打開的維修通道,真正的校門就在百米之外。但這場烏龍背后,藏著更值得深思的問題: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教育的評判,竟先從“門面”開始了?(源自極目新聞等媒體)
一扇門引發的“教育焦慮”
看到卷簾門的照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寒酸”。大學校門,不都該是氣派的石柱、鎏金的大字,透著莊重和威嚴嗎?這種刻板印象,像極了家長總愛對孩子說“考不上好大學人生就完了”。我們把高校的門面等同于教育的分量,仿佛校門越豪華,學校就越厲害。但事實呢?北方的某所高校曾砸幾百萬建了個“網紅大門”,結果被學生吐槽:“圖書館的空調還沒裝,錢都花在面子上了!”你看,當教育被包裝成“奢侈品”,真正的內核可能早已被忽視。
這所被誤會的福州高校,其實是一所民辦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的定位本就是培養實用型人才,不是搞學術殿堂的“面子工程”??纱蟊妼Α按髮W”的想象,依然停留在象牙塔的莊嚴感里。卷簾門的爭議,說到底是一場認知錯位:我們期待高校用大理石堆砌門樓,卻忘了職教更需要的是車間里的焊槍、實驗室里的電路板。當社會用“門面”衡量教育價值時,那些埋頭做實事的學校,反倒成了輿論的“笑話”。
教育的“門”里,裝的該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這場鬧劇中的卷簾門,其實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防火設施。它不華麗,但關鍵時刻能救命。這像極了教育的本質——比起金碧輝煌的門面,更重要的是門后的內容。有的學校校門氣派,教室里卻用著二十年前的教材;有的學校沒有恢弘的建筑,但校企合作車間里擺滿了行業最新的數控機床。教育的價值,從來不在門樓的高度,而在門后能給學生鋪多長的路。
想起廣東一所技校的校長說過的話:“我們校門口掛的不是牌匾,是合作企業送的學生作品——一臺自主組裝的機器人?!北绕鸺m結大門用什么材質,他們更在意學生能不能親手造出“敲門磚”。當社會還在嘲笑卷簾門“潦草”時,這所學校的學生可能正在實訓室里考取工程師證書,或是跟著企業導師調試智能設備。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教育該有的底氣。
高校卷簾門風波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社會的集體焦慮:我們太習慣用“看得見的東西”去丈量一切。就像家長拼命買學區房,以為搶到好校門就能贏在起跑線,卻忘了問孩子到底喜歡什么。教育不是房地產,它的核心是人,是成長的可能性。一扇門再小,只要背后有足夠的燈光照亮學生的未來,就是好門;一所學校再低調,只要能把學生送到更遠的地方,就是好學校。
下次再看到“潦草”的校門,不妨先別急著嘲笑。教育的體面,從來不在門樓的瓷磚貼得多整齊,而在門后的教室里,有沒有尊重個性的老師,有沒有緊跟時代的課程,有沒有一群眼里有光的年輕人。畢竟,學校真正的“大門”,從來不是立在地上,而是開在每一個學生的未來里。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