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書,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上世紀初中國和美國有同樣的發展環境,那世界第一強國還會是美國么?
東方魔力,產業轉移不得不依賴東亞
其實回顧過去的50年的歷史會發現,在西方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亞洲,準確的講是東亞文化圈的國家是絕對的轉移目的地。從日本到韓國在到中國臺灣無一例外。整個東亞地區的芯片光伏LED顯示面板等半導體產品以及手機電腦等消費品的產能更是占到了全球的90%以上。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是東亞地區?因為這個地方對資本家來說太香了。首先這里的勞動力價格很便宜,其次這些人夠聰明、“鈍感力”足夠強,最后這里有比任何地方都要好的組織能力。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這幫人不僅聰明勤奮還把超越自己作為巨大的榮耀。
日本人因為礙于本土有美國駐軍,很快敗下陣來。韓國格局太小,也沒有戰略縱深。但是中國不一樣,人民勤奮,組織力極強,戰略縱深,戰略定力和博弈智慧都足夠強。
不一樣的中國,不可能重倒日韓覆轍
這些博弈優勢最好的體現就是:過去說中國產能龐大,很多人還詬病大而不強。那是這些人沒有看到背后的根本邏輯。中國文化引導下的社會組織能力,資源調動能力,人心凝聚力放眼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無可匹敵的存在。只有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強大的人才會知道,中國的產業絕對不可能只停留在低端產品。更不會在趕上西方后就此止步,中國未來的工業化和智能化成就將會重新引領這個世界。
從盾構機到高鐵,從合成氨到超級鋼,從電磁炮到芯片制造。國內現在工業體系正在由弱變強,光伏電動汽車領域更是打到歐美想要閉關鎖國。直到在航天,航空,汽車,通信等領域接連走進無人區,這也意味著中國開始肩負起引領世界發展的重任。
最近游泳奧運冠軍說了一句話:我沒想到他們游這么慢,他們發揮失常了么?所以大家慢慢會發現,各個方面都開始發生突破性的變化?,F在的年輕人開始更信任國貨,不再像以前的我們這代人什么都不懂,交了各種學費、甚至智商稅。
中國不僅開始在多個領域開始引領世界,更是為全世界人民打破了知識壟斷,讓科技進步真正地開始造福人類。
耶倫老太不止一次詬病中國產能過剩。各位想過沒有,她所說的產能過剩指的是什么產能過剩?鋼鐵,水泥,煤炭么?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構不成威脅。真正讓耶倫他們受不了的是“高科技”因為產能拉滿后開始白菜價。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激光雷達,軍用航天領域的高端產品,單價大幾萬,但是中國決定量產后直接幾千塊,后續隨著產能繼續提升幾十到幾百塊不是沒可能;碳纖維在中國人開始后批量生產后,價格也從過去的幾十萬上百萬一噸,開始跌破10萬關口;無人機:對邊大疆7000塊的美國國產無人機,售價25萬;氮化鎵:過去軍工領域的高端產品,做相控陣雷達用的,中國量產后,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過去西方依靠這些所謂的高技術產品及背后的專利躺著收割全世界?,F在隨著中國龐大個工業機器開始向高端滲透,西方過去躺平數錢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
因為中國相信科技是用來造福人類方便生活的,而不是用來當做躺平斂財壟斷行業阻礙發展的工具。格局不一樣,注定了長期的結果的不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