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的歐洲,一直沉浸在依賴美國的安全幻覺之中。直到今日,川普戳破了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迷夢。
“烏克蘭屬于歐洲”,這本來只是一個冷戰結束后的戰略常識,卻需要在美國的威脅之下,歐洲才能認識到這一點,何其悲哀!
在澤連斯基與川普的“世紀吵架”之后,歐洲從迷夢中驚醒的可能再次增大。歐洲多國領導人將參加3月2日在倫敦召開的烏克蘭問題會議。
此前不久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議主席只能潸然落淚——歐洲何以慘淡至此?
而此次倫敦峰會,烏克蘭受邀參加,英國還邀請了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波蘭、芬蘭、瑞典等十多個歐洲國家和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參加。
這一幕,讓我們再次夢回二戰前后。英國再次成為歐洲大陸秩序的調停者,這一點是英國與歐洲之間微妙的關系決定的——因為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它天然是歐洲大陸事務的旁觀者,但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參與者。
英國從身體上脫歐了,但在靈魂上,它永遠屬于歐洲。
這一點,倫敦大轟炸記得、敦刻爾克記得……丘吉爾在至暗時刻的熱血演講,如今還回蕩在英吉利海峽上空。
當年,面對希特勒在蘇臺德問題上的糾纏,英國就一直都是主要的斡旋者——盡管張伯倫承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并且在側面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
希望這一切都成為教訓,而不是重演的歷史。
在俄烏問題上,無論川普的動機是什么,或者他出賣烏克蘭有多么不正義,但是在客觀上,歐洲的確被他喚醒了,走向了“被動覺醒”。
事實上,英國自己就是這種“被動覺醒”的受益者。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都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依靠強大的海軍和經濟實力維持國家安全。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崛起、俄法結盟,以及美國迅速富強,英國才開始意識到獨善其身變得困難。
當時的美國逐漸轉向孤立主義,不愿深度介入歐洲事務,而歐洲大陸的力量格局又發生巨變,戰略平衡正在失去。面對德國海軍的挑戰,英國不得不放棄孤立政策,轉而尋求與法國、俄羅斯結盟,并大力發展本國的軍事力量。
正是這種“被動覺醒”,最終幫助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至于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滿目瘡痍的歐洲迎來了歷史性的重建機遇。但在美蘇對立的格局下,歐洲將自身的安全幾乎完全交托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國。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主導建立了以北約為核心的西方安全體系,承諾以“核保護傘”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捍衛歐洲的安全。歐洲國家則在這種庇護下,專注于經濟發展,逐步形成了一種“安全外包”的習慣。
這種依賴關系的最大問題在于,歐洲國家普遍削減軍費,削弱自身軍事力量,甚至形成了“防務懶惰癥”。大多數國家認為,美國的保護是理所當然的,而自身的安全責任可以輕描淡寫地交由華盛頓承擔。
二戰后,歐洲在安全事務上基本扮演著美國戰略附庸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真正具備戰略自主權的全球力量。
這一局面在川普本屆上臺后發生了重大變化。
川普上任前后一再強調“美國優先”,并毫不留情地指出歐洲在防務上的懈怠。他明確表示,美國不愿再無條件承擔歐洲的安全成本,要求歐洲盟友提高國防開支,履行北約關于軍費占GDP至少2%的承諾——事實上他要求達到5%的水平。
目前,歐洲沒有任何國家達到這個水平。著急的川普甚至一度威脅,美國可能不會繼續承擔歐洲的安全保障義務。
川普的威脅當然不可能是真的——如果真的有事他不可能坐看歐洲成為焦土,因為那樣美國也就完蛋了。
但他必須要靠著強硬的嘴炮,讓這事兒看起來像真的,否則歐洲還會繼續他上一屆時的那種態度,煎熬四年,等民主黨上臺,歐洲就又可以繼續睡大覺了。
川普的態度無疑震動了整個歐洲,尤其是德國、法國等主要國家。長期以來,歐洲在軍事上都處于“欠賬”狀態。
作為歐洲經濟最強國,德國的國防預算卻長期低于2%標準,其軍隊甚至因裝備短缺而難以應對現代戰爭;法國雖然保留了一定的戰略自主能力,但其整體軍事投入和水平,仍然不足以填補美國可能留下的防務缺口。
在打擊卡扎菲的利比亞戰爭中,法國軍隊連搞定利比亞都略顯費勁,還得美國出面,那件事其實就已經暴露了歐洲軍事的腐朽,尤其是在戰略自主、情報與協調、后勤供應等方面,表現不及格。
西班牙也曾是二戰軍事強國,但在援烏武器上,竟然只能弄出幾輛已經生銹的舊坦克裝裝樣子——因為也確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武器了。
看到西班牙墮落至此,強人弗朗哥的棺材板兒恐怕都要蓋不住了。
俄烏戰爭告訴歐洲,他們并沒有能力獨立應對像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強國。但歐洲并未覺醒,他們還在不斷地將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
歐洲在戰略自主性上的巨大短板主要在于,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體系、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儲備、缺乏對抗大國沖突的獨立能力。
盡管德國有全球領先的豹2坦克等武器,但是在實戰能力方面,歐洲已經墮落到不可想象。
面對這樣的現實,歐洲別無選擇,唯有覺醒、自強自立。
歐洲各國必須減少給難民大手大腳花錢,而是要改革財政,大幅提高國防預算,并將資金投入現代化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和國防科技研發。德國已經宣布增加軍費,但這僅僅是開始,整個歐盟都必須采取類似的措施,以確保自身安全。
目前,歐盟已經有一些聯合防務計劃,例如“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和“歐洲防務基金”,但水平不高。法國和德國等核心國家應加快整合歐洲的軍事力量,建立一支真正的歐洲軍隊,而不是僅僅依賴北約的框架。
另外,歐洲應該加強本土軍工企業的發展,減少對美制武器的依賴。
俄羅斯是歐洲長期的安全威脅,不能再以經濟利益為由對其妥協。德國在俄烏戰爭中就受害于能源問題,但仍然遲遲沒能找到應對策略。在能源等戰略物資方面,歐洲也必須拿出一套自己的方案。
歐洲不能只依賴北約和美國,在外交上也應該更加獨立而靈活,應當積極尋求與印太國家、非洲國家等建立更多的安全合作。比如說,歐洲與日韓、澳大利亞等國加強軍事合作,才能實現戰略上的全球均衡。
川普這個“金毛獅子”,卻無意中喚醒了真正的“睡獅”歐洲。
這些年來,歐洲人沉浸于環保、LGBT、幫助難民等事務,成為全球的人權標桿、平等典范,這固然沒錯兒,也說明歐洲依然是人類文明之光。
但理想與現實是需要平衡的,人不能光有理想不吃飯。歐洲需要學會面對現實,歐洲各國政府的座上賓不應當再是環保女孩之類,而是真正的戰略家。
如果歐洲現在還是散兵游勇、做著春秋大夢,繼續沉溺于美國會來救場的“安全幻覺”,那么未來的危機將會比俄烏戰爭更加嚴峻。
歷史告訴我們,戰爭發動者得到滿足和綏靖以后,一定會欲壑難填,去侵占更多的土地。歐洲絕對不能等到導彈落地的那一刻,才懂得自強自立的重要性。
歐洲,是時候覺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