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熱度再上新高。記者發現,一些大學生對AI工具產生了依賴,不當使用正呈上升趨勢。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群里發布一份通告,老師將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
圖源:央視新聞
AI可以是賦能工具、是學習的幫手,但它絕不能成為偷懶的工具,更不能成為大學生的“槍手”。為規范學生使用AI工具,不少國內高校紛紛出臺AI工具使用規范,明確允許和禁止的范圍。
注:本文中所提到的“AI”“AI工具”均指生成式人工智能。
“AI論文”,撤銷學位!
2024年11月28日,復旦大學教務處發布《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這是國內高校首個專門針對AI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的規范化管理文件,也有媒體將其稱為國內高校首個“AI禁令”。
《規定》明確提出AI工具禁止用于研究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等核心環節的“六個禁止”。同時明確,學生違反相關規定使用AI工具的,視情節給予納入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成績、不準答辯、取消合格成績等處理;構成學術不端(不當)的,按照相關校紀校規給予紀律處分、取消學位申請資格、撤銷學位等處理。
無獨有偶,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華東師范大學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學生使用指南》,也提出了類似的規范。指南要求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業時,需對相關內容進行明確標注,且直接生成的內容不得超過全文的20%。
中國傳媒大學和天津科技大學緊隨其后,出臺了各自的規定。中國傳媒大學要求學生在畢業論文中,明確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需詳細說明使用方式、細節及生成內容的具體標注。天津科技大學則規定,若學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將發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糾。
這些舉措無疑是對學生學術誠信的一次嚴格考驗,也是高校在應對新技術挑戰時的一種積極探索。
大學生,產生AI依賴?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黃亞婷團隊從2024年初開始,分三次對國內大學生使用AI工具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對象包括20多所高校的3800多名本科生和4200多名碩博群體。調研發現:目前學生不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為的確存在,且比例不低,也有部分學生表示“習慣于借助AI完成任務”,對AI產生了依賴。
一項針對本科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情況的調查顯示,超半數的本科生會在課程學習和科研活動的場景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輔助完成課程作業、輔助寫作、修改論文或報告等。
圖源:《大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現狀與思考》
AI工具,成為不少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神器”。當臨近畢業的大學生論文、考研、考公、考證“N手抓”時,利用AI輔助快速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似乎是一個節省時間和精力的不錯選擇。有不少曾使用過AI輔助論文撰寫的大學生戲稱:“AI寫出來的東西可比我寫的好多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風靡,在沒有相應手段規范的情況之下,必將引起一些亂象。在各大平臺搜索“AI論文代寫”,眨眼間就能看到五花八門的教程。這些教程聲稱“60秒內免費生成三級大綱,3分鐘生成萬字論文”“任何論文都能生成,所有論文均是原創,無需擔心查重率和隱私性”。宣揚自己的迅捷與便利,“誘惑”大學生使用AI撰寫論文。
國外高校也可見AI濫用現象。以英國為例,據相關媒體報道,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的學生利用AI作弊的情況最為嚴重,有兩個學年共發生了402起。僅次于伯明翰城市大學的是利茲貝克特大學,該校有395名作弊學生受到處罰。緊隨其后的是考文垂大學,該校因學生使用AI作弊而作出的學術處罰達到231次。
“AI造假”,嚴查嚴抓
盡管AI已經成為輔助完成作業、論文、報告的工具,但所生成的內容卻并不一定靠譜。早已有人發現,AI會“造假”,自行編造不存在的參考文獻。
圖源:小紅書
“AI造假”還發生在數據領域。國外某機構研究人員先是要求GPT-4 ADA創建一個關于圓錐角膜患者的數據集,后又要求它編造臨床數據,用以支持深板層角膜移植術比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效果更好的結論。但真實的臨床數據證明,兩種手術效果并無明顯差別。
除去編造事實外,用AI撰寫時,所生成的文本“非常水”。據《科技日報》報道,AI生成的段落中,存在大部分重復且言之無物的內容。這樣的內容看似條理清晰、層次豐富,但實際上每個層面的內容都很少,而且非常空洞,缺乏深度,創新性也不強。
利用AI撰寫,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虛假文獻和失實數據,正踩在學術不端的“雷點”上。對此,國家早就對學位論文中的學術不端發出警示。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其中明確規定,學位論文或者實踐成果被認定為存在代寫、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經學位評定委員會決議,學位授予單位不授予學位或者撤銷學位。
為了杜絕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造成學術不端行為,各高校也出臺了相關規定,引入了AIGC檢測,AI率作為“補充包”,緊跟在查重率之后。
“如何規范使用”,是人工智能自誕生之初就面臨的詰問。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高校的“AI使用規范”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諸如“AI作業,全判零分”的操作存在討論空間。
人自稱為高級動物,源于對工具的制造與使用。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發明的工具,應當是最佳輔助。如若對工具產生依賴,失去了自我的思考,一路走來的辛苦與收獲如指間流水般逝去無痕,那便是得不償失。
文章來源:軟科。
與梁永安、陸銘同行(4.28-5.7),探尋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
出發!去希臘(4.30-5.9),探尋現代文明的源頭!
招生中 | 2025年浙江大學「生命哲學」高級研修班第四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