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的生意經。
封面 I 雷軍微博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一天租金10000元,轉讓訂單賺6000元”——這不是虛擬貨幣的炒作,而是一輛車的生意。
2025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以52.99萬元的正式售價橫空出世,較預售價直降近30萬元,10分鐘狂攬6900臺大定訂單,兩小時完成全年銷量目標。
但比新車更瘋狂的,是二手市場的“灰色交易”:小定訂單被炒至6000元,日租金突破萬元,甚至有人靠轉單“躺賺”數萬元。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個觀點:“任何人為制造的稀缺性,都會催生黑市。”
當小米SU7 Ultra以“性能比肩保時捷,價格腰斬”等標簽引爆市場時,一場關于訂單與體驗的套利游戲,正在悄然上演。
當小米SU7 Ultra的"小定訂單"被明碼標價時,這個原本用于鎖定優先交付權的憑證,已然演變成可交易的金融衍生品。
時間回溯至2024年10月29日,小米在SU7 Ultra預發布會上開放了小定訂單通道,彼時用戶支付1萬元意向金,即可獲得"1-4周優先提車"的權力。
而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二手轉讓訂單中85%正是生成于預售首周。
圖源:閑魚
隨著正式售價較預售直降28.5萬元的巨大價差刺激需求,小定用戶手中的訂單成了稀缺資源,其"時間價值"被市場重新定價——
每單2000-6000元的溢價,本質上是對產能爬坡期時間成本的貨幣化折算。
賣家只需將1萬元意向金轉給買家,并收取數千元“轉手費”,即可輕松套現。
一名閑魚賣家直言:“去年10月下定時以為車太貴沒人買,沒想到現在成了香餑餑?!?/p>
更令人咋舌的是租賃市場。
盡管SU7 Ultra 3月2日才開啟交付,但是二手平臺早就涌現了大量出租帖,日租金集中在2000-5000元,部分甚至標價上萬元。租車需求方可能包括三類人:
首先是自媒體與車評人,為的是搶占新車體驗的流量紅利,特別是“西裝暴徒”的賽道實測;其次是租車拍攝“成功人士”人設的微商與網紅;再者就是急于嘗鮮的真實消費者,他們不愿等待數月交付期,愿為“先人一步的體驗”而支付溢價。
圖源:閑魚
這場瘋狂生意的背后邏輯,其實就是供需失衡與時間差。
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13.5萬臺,但鎖單量已高達24.8萬臺,產能的缺口持續存在。SU7 Ultra上市首日大定突破1.5萬臺,但目前工廠月產能僅為2.2萬-2.5萬臺,交付周期可能被繼續拉長。
產能與熱度嚴重不匹配造成的“時間差”,成為了二手生意的溫床。
因此,早提車就意味著更早轉租或轉售,從而獲取更高的溢價。
這種"訂單證券化"現象在消費電子領域早有先例。比如2024年小米SU7標準版上市時,首批訂單轉讓溢價就曾達到8000元峰值。
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其訂單流通呈現出更復雜的生態,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核心玩家畫像大致如下:
首先是因為大定不退定金規則的存在,不乏有因資金鏈變化或其他原因而被迫"割肉"的真實用戶;存在于任何行業的職業黃牛,在嗅到套利空間后,他們會批量囤積小定訂單。一名深圳黃牛透露:“我們團隊去年底囤了20個訂單,如今轉手利潤超10萬元。”
圖源:微博@雷軍
另外早期下訂的科技發燒友、極客群體,他們或將訂單轉讓視作“知識變現”的新途徑;當然還有將汽車訂單類比“期貨”,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的投資型用戶。
如果說訂單轉讓是一門"時間差"生意,那么日租5000元的定價,則揭示了SU7 Ultra更深層的價值邏輯:品牌溢價與社交貨幣。
小米SU7 Ultra的爆火并非偶然。其搭載的三電機系統(1548匹馬力、1.98秒零百加速、實測最高時速359km/h)配上“上賽最速量產車”、“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等頭銜,使其成為“科技豪華”的代名詞。
圖源:小米發布會
而雷軍“對標保時捷”的宣言,則進一步放大了其社交屬性:開SU7 Ultra不僅是駕駛體驗,更是圈層身份的象征。
社會學家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現代人消費的不是物品,而是符號。”因此,租賃市場的火爆,本質上是對豪車社交價值的短期租賃。同時這種需求催生了獨特的商業模型。
除了以日租金覆蓋月供,更精明的玩家選擇"以租代購"——將車輛掛靠租賃平臺,用租金收益來對沖購車成本。
另外,小米通過預售價到現價的戲劇性反轉,在制造輿論話題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者沖動下單;汽車與手機、智能家居深度聯動下的生態捆綁,也讓用戶為“全生態體驗”甘愿溢價。
當用戶群體務實的消費觀,讓SU7 Ultra成為“流量符號”時,租車與轉單的本質,便成了對符號價值的短期占有與變現。
中國二手車交易量雖連續五年突破千萬輛,但新能源車租賃仍處早期階段。
從SU7 Ultra的天價租金我們可以看到兩大趨勢:一個是體驗式消費崛起,年輕群體更愿為短期體驗付費,而非長期持有;二是車企產能博弈,蔚來、極氪等品牌曾因交付延遲引發用戶維權,而小米汽車的延遲被轉化為“稀缺性營銷”,反而刺激了二手市場的野蠻生長。
發布會上,雷軍強調“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而極氪001 FR、路特斯Emeya繁花、特斯拉Model S Plaid、保時捷Taycan系列等被視作小米SU7 Ultra的直接競爭對手。
2003年的極氪001 FR發布會上,極氪曾放話“友商們,五年之內也造不出來”。而如今被車主調侃“小米三年就搞定了!”“感謝小米,坐等降價。”
2月28日,路特斯CEO馮擎峰發布微博稱“對賽道的敬畏并不是電機與馬力的單純堆積,大馬力與直線加速已然唾手可得,但彎道快的恐怕只有蓮花和保時捷。”被部分網友解讀為:酸溜溜的拉踩。
圖源:微博@馮擎峰
另一方面,保時捷高調祝賀小米刷新賽道紀錄,被雷軍稱為“國際大廠的格局”,這種“既競爭又共謀”的關系,進一步推高了SU7 Ultra的話題度。
訂單狂歡的背后,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三大矛盾:用戶需求與產能的永恒博弈、官方規則與灰色地帶的擦邊球、消費者理性與盲從的沖突。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二手豪車租賃市場規模已達47億元,同比激增210%。在這個賽道上,小米正展現出恐怖的勢能。
當年輕用戶更愿意花5000元體驗而非購買時,車企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邊界定義了。
管理學家德魯克曾斷言:"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而小米SU7 Ultra的訂單亂象,恰恰演繹了數字化時代顧客價值的嬗變。
從預約試駕排到凌晨的狂熱,到閑魚上明碼標價的冷靜算計,這場狂歡本質是供給稀缺性、社交屬性和金融杠桿的三重共振。
當"開過"比"擁有"更能滿足Z世代的消費快感,當購車訂單變成可炒作的數字資產,汽車產業或將迎來比電動化更為深刻的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