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AI創作
在當代中國文學的版圖中,“文學陜軍”始終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以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和扎根生活的創作精神著稱。近年來,隨著康鐵嶺及其長篇巨著《書院門1991》的崛起,陜西文學似乎迎來了第三次浪潮的涌動。康鐵嶺的創作生涯與作品影響力,不僅延續了“文學陜軍”的基因,更以獨特的市井敘事和跨媒介傳播為標志,展現出新時代的文學活力。
康鐵嶺長篇小說《書院門1991》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康鐵嶺的創作實踐與“文學陜軍”傳統的繼承
康鐵嶺的文學之路充滿傳奇色彩。64歲時,他放棄年薪60萬的總經理職位,轉而投身百萬字長篇小說的創作,接連推出《書院門1991》《馬道2001》《民樂園2011》組成的“古城三部曲”,總字數超過300萬。這種“老驥伏櫪”的創作激情,與陜西文學前輩如柳青、路遙的“扎根生活”精神一脈相承。例如,柳青為寫《創業史》扎根農村14年,路遙為《平凡的世界》耗盡心血,而康鐵嶺則以“每天清晨兩小時寫作”的持久戰方式,將市井生活的積累轉化為史詩般的文本。
他的作品聚焦西安書院門等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形形色色小人物的命運起伏,勾勒改革開放以來都市底層社會的變遷史。評論家李星稱其為“舉重若輕的社會歷史畫卷”,張書省則評價其“堪稱中國西部大都市的政經文化斷代史”。這種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和微觀敘事的宏大視野,正是“文學陜軍”現實主義傳統的延續。
康鐵嶺創作中
二、第三次浪潮的標志:從文本到跨媒介的文化突圍
陜西文學的第三次浪潮,不僅體現在創作主題的拓展,更表現為文學與影視、舞臺等媒介的深度融合。康鐵嶺的《書院門1991》在2024年接連簽約舞臺劇和電視劇改編,成為現象級事件。舞臺劇由全能型藝術家趙思源執導并主演,電視劇則由陜西尚程影視打造,這一跨界合作將小說的市井百態轉化為具象化的藝術形象,極大擴展了受眾覆蓋面。相較于傳統文學依賴紙質書的傳播,這種“文本—影像—舞臺”的多維輸出,正是新時代文學突破“快餐文化”困境的創新路徑。
此外,康鐵嶺的創作還暗合了“文學陜軍”近年來“轉型”與“回歸”的雙重趨勢。例如,陳彥從戲劇舞臺轉向基層公務員題材(《星空與半棵樹》),吳克敬在女性敘事中融入生態議題(《源頭》),而康鐵嶺則通過市井史小說既保持對普通人的關注,又借助市場化手段實現文學的社會價值最大化。這種“守正創新”的姿態,為第三次浪潮提供了方法論示范。
康鐵嶺
三、代表人物的可能性:歷史節點與個體特質的共振
康鐵嶺成為第三次浪潮代表人物的可能性,源于三重歷史性契合:
1. 時代需求: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中國文學亟需既能反映市井生態又具歷史縱深的作品。康鐵嶺的“古城三部曲”填補了都市街區題材長篇小說的空白,與《白鹿原》的鄉土史詩形成時空呼應。
2. 創作能量:其晚年高產且持續輸出的狀態,打破了“作家黃金年齡”的固有認知。他每日堅持手寫創作,以“長征精神”完成300余萬字的寫作量,這種毅力本身即具符號意義。
3. 傳播效應:從陜西各地及洛陽品鑒會到西安簽約儀式,康鐵嶺通過線下活動與媒體聯動,將作品推向公眾視野。而影視化改編更可能復制《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現象級影響,進一步突出其文學地位。
與評論家李星(左二)等交流
四、挑戰與啟示:浪潮中的反思
盡管康鐵嶺的崛起勢頭強勁,但可持續性仍需觀察。一方面,市場化可能帶來創作深度的稀釋,如《廢都》曾因過度炒作引發爭議;另一方面,陜西文學需避免陷入“地域敘事”的同質化。康鐵嶺計劃中的“古都三部曲”(《古都望神都》《古都望摩都》《古都望大都》)若能突破單一城市視角,或可開啟更廣闊的文學地理。
對“文學陜軍”整體而言,第三次浪潮的啟示在于:既要堅守柳青、路遙“深入生活”的根脈,也需擁抱媒介融合的時代機遇。康鐵嶺的案例證明,老年作家同樣能以“年輕態”創作參與文化建構,而文學的“破圈”不僅依賴文本質量,更需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結語
康鐵嶺的崛起,既是個人生命力的迸發,也是陜西文學傳統在新時代的激活。若其能持續以高質量創作回應時代命題,并以跨媒介傳播擴大文學輻射力,他完全可能成為“文學陜軍”第三次浪潮的代表性人物。這一進程不僅關乎個體榮譽,更將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如何應對數字化、市場化挑戰提供典型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