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中央意識到建設一支強大的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的軍隊,對于保衛(wèi)國家主權(quán)、領(lǐng)土完整意義重大。
考慮到過去幾十年革命戰(zhàn)爭中,我軍因未建立完善的軍銜制度,在進行大兵團作戰(zhàn)時,難免會產(chǎn)生指揮系統(tǒng)混亂的現(xiàn)象。
中央軍委總干部部于1952年11月20日召開了工作座談會議,商討軍銜評定工作,并成立了軍銜實施工作委員會,由聶榮臻擔任主任。
經(jīng)過嚴格的軍銜評定工作,1955年我軍共授予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0人。評銜工作的順利完成象征著人們軍隊開始走向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
參與授銜的一千多位開國將帥個個都為革命事業(yè)立下的不朽戰(zhàn)功,但這些共和國的勇士終究也是凡人,難逃生老病死,截止到今天,參加1955年大授銜的開國將軍都已去世。
而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的王扶之是唯一一位健在的開國將軍。
謊報年齡,參加革命
1923年9月,王扶之出生于陜西省子洲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王扶之年幼期間,正逢黃土高原鬧旱災、蝗災,一家人食不果腹。
五歲那年,王扶之經(jīng)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傷痛,母親不幸染病,持續(xù)高燒不退,村里的郎中面對王母的病情束手無策,最終王母還是滿懷不舍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為了生活,王父帶著年幼的王扶之來到了延安投奔某位遠房親戚,從此便在延安扎下了根。親戚是當?shù)氐囊粋€富農(nóng),他勸王父:“自古以來,窮人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讀書。”
在親戚的勸說下,王扶之被父親帶到了當?shù)氐囊粋€私塾。
王扶之天資聰慧,深得私塾老師的喜歡,然而好景不長,高昂的學費讓王父深感壓力,即便老師看在王扶之學習刻苦的份上為他免除了一部分學費,但對于一個地主家的短工來說,知識終究是個奢侈品。
因家境困難,王扶之僅在私塾學習了三個月便匆匆輟學,從此成為了地主家的放牛娃。
12歲時,劉志丹率領(lǐng)的陜北紅軍來到了王扶之所在的村子,紅軍幫農(nóng)民們從地主家里奪回了土地,紅軍所到之處,百姓們無不夾道歡迎。
王扶之目睹了這支部隊的嚴明紀律,明白了宣傳員口中“人民的隊伍”是什么樣,他也逐漸對這支部隊產(chǎn)生了向往之情。
正好當時紅軍正在擴編,王扶之瞞著自己的父親前去報了名。負責征兵的干部看著那張稚嫩的臉問道:“你這娃子,才多大啊?”
王扶之堅定的說道:“我今年17周歲了!”
實際上當時王扶之的年齡只有12歲,按照紅軍的規(guī)定,這個年齡是不允許入伍的,但王扶之比同齡人發(fā)育的早,12歲時身高就已經(jīng)超過了一米六,這在當時來說已經(jīng)算是成年人的身高了,征兵的干部見他眼神堅定,也就沒再多問什么。
入伍之后,王扶之被分配到了“少共營”,這是一支由年齡未滿18歲的青年兵組成的隊伍,平時負責偵查和聯(lián)絡,很少參加正規(guī)戰(zhàn)斗。
少共營的狀況讓王扶之感到有些意外,在他的印象里,部隊是個能扛槍打反動派的地方,但王扶之入伍后不僅連支槍的影子都沒看到,甚至連一件像樣的軍裝都沒派發(fā),手中的唯一武器便是一支梭鏢。
即便條件十分艱苦,王扶之依然毫無怨言,除了按時完成組織安排的后勤任務之外,他還積極訓練自己的軍事技能。
雖說少共營士兵大多不配槍,但王扶之積極和老兵溝通,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熟練的掌握了槍支的組裝、拆解等內(nèi)容。
最能磨煉新兵的地方往往是真實的戰(zhàn)場,很快少共營便接到了第一個作戰(zhàn)任務。東北軍痛失關(guān)外之后,被蔣介石調(diào)到了陜北“圍剿”紅軍,與陜北紅軍摩擦不斷。
1935年10月,徐海東、劉志丹等人決定在勞山一帶打一場殲滅戰(zhàn)。
在劉志丹的指揮下,紅75師、紅78師、紅81師分別從不同的方向朝誤入包圍圈的東北軍開火,槍聲傳出了十幾里,聽得王扶之的內(nèi)心直癢癢。
敵人潰敗后,毫無組織的進行撤退,為了讓少共營感受一下真正的戰(zhàn)場,劉志丹命令他們占領(lǐng)敵人撤退路上的一個高地,敵人到來時他們只需揮動紅旗高聲呼喊,把敵人驅(qū)趕到另一個方向即可。
但當時的通訊設施極為稀缺,信息傳遞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少共營趕到高地時,已經(jīng)有一個連的東北軍占領(lǐng)了高地。
東北軍連長見山下的娃娃兵個個手持梭鏢,連桿槍都沒有,對此很是不屑一顧。少共營兵分三路朝著高地發(fā)起了沖鋒,這股勇氣讓敵人嘆為觀止。
“別動!繳槍不殺!”王扶之與戰(zhàn)友們快速涌上高地,他用梭鏢頂住一名敵人的胸口,大聲呵斥,“想活命就把槍放在地上!”王扶之脖子上暴起的青筋讓附近的敵人不寒而栗,顫顫巍巍的把槍放在了地上。
經(jīng)此一戰(zhàn),王扶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桿槍,按照紅軍的紀律,繳獲物品一律要上交,但考慮到王扶之在這場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的極為英勇,這桿槍也作為獎勵,成為了他的武器。
不久之后,王扶之被調(diào)到了紅75師223團3營擔任通信員,從此正式成為了一名紅軍戰(zhàn)士。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革命
勞山戰(zhàn)斗之后,王扶之被當做儲備干部重點培養(yǎng)。雖說王扶之的實際學歷只有三個月的私塾,但在當時的紅軍隊伍中,已經(jīng)算是個文化人,因此他被編入了測繪集訓隊。
所謂測繪集訓隊,通俗將就是負責畫圖紙的人,雖說這是筆上的功夫,但因為當時測繪工具比較落后,測繪隊的成員必須要親臨前線,進行實地測繪,往往為了一張地圖,一行人要跋涉幾十公里。當時部隊里都調(diào)侃,能和偵察兵比腳力的,也就是測繪隊了。
盡管工作十分辛苦,但王扶之深知測繪工作的重要性,一張精準的地圖對于部隊首長作出正確的決策至關(guān)重要,所以干測繪工作,不僅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地圖上的每一條線都可能影響到幾百名戰(zhàn)士的生死。
測繪集訓隊的日子讓王扶之掌握了參謀的主要技能,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扶之先后轉(zhuǎn)戰(zhàn)華北、華東,最終成為了新四軍第三師通訊股股長。
在一次伏擊日軍的戰(zhàn)斗中,王扶之繳獲了一輛自行車,從此之后這輛自行車便成為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
當時第三師的師長是黃克誠,因患有高度近視,黃克誠不愿騎馬,于是就把王扶之的自行車當成了自己的指揮部。
王扶之不僅是黃克誠的“司機”,關(guān)鍵時刻他也會挺身而出。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遭受了重大打擊,為了生存,部隊必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把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的精髓發(fā)揮到極致。
1943年初,第三師計劃從阜寧轉(zhuǎn)移到阜東,沿途要經(jīng)過射陽河。這條河附近有一家專門做面粉生意的廠,老板實力雄厚,為了保護自身產(chǎn)業(yè),他組建了一支數(shù)百人的武裝,在當?shù)夭蝗菪∮U。第三師要想順利轉(zhuǎn)移,務必要獲得這個老板的支持。
王扶之毛遂自薦,裝扮成商人,來到了廠子與老板洽談。剛一與老板見面,王扶之便將一把駁殼槍拍在了桌子上:“老板,這是我們黃師長送你的見面禮,如果貴公司能夠與新四軍共同抗日,我們就是朋友,但新四軍也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漢奸。”
即便在別人的地盤,王扶之依然毫不怯場,老板被他的氣魄所震懾,當即答應,新四軍渡河時,不僅不會給日軍報信,還會為新四軍準備充足的渡河器材。
黃、王二人的革命友誼就是在這一時期結(jié)下的,在黃克誠的教導下,王扶之的軍事才能與日俱增。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王扶之跟隨黃克誠前往了東北,并先后擔任東野2縱5師作戰(zhàn)科長、5師14團副團長。
解放戰(zhàn)爭后期,東野改編為四野,王扶之晉升為第39軍343團團長,他的足跡從東北的黑土地漫延到了南疆諸省,他已經(jīng)徹底從一名戰(zhàn)士蛻變成了一民高級指揮官。
1950年10月,王扶之跟隨第39軍首批入朝參戰(zhàn),未滿30歲便被任命為115師副師長。臨津江阻擊戰(zhàn)期間,王扶之率115師某部死守防線。
美軍的炮火十分猛烈,王扶之的指揮部也多次被炮彈擊中,但他泰然自若,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崗位。
突然一發(fā)大口徑炮彈落到了指揮部的門口,巨大的氣浪掀飛了用于搭建工事的樁木和沙袋,坑道的洞口瞬間被堵死。坑道內(nèi)塵土飛揚,照明設備全部失效,王扶之只能通過縫隙聽到外面稀稀落落的槍炮聲。
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一晝夜,我軍雖說擊退了敵軍,但陣地早已面目全非,王扶之等人在密閉的空間里被困了39個小時,無水無糧,坑道內(nèi)的氧氣也越來越稀薄。
彭老總得知115師堅守防線的事跡后,親自下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尸,一定要把王扶之帶回來。”
但當救援隊抵達115師陣地時,卻被眼前慘烈的景象震驚,救援隊長不禁感嘆:“敵人的炮火這么猛烈,別說是人了,就算是蒼蠅都活不成啊。”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指揮部的洞口飛出了兩只蒼蠅,久經(jīng)沙場的救援隊長立刻反應過來:“來人啊!順著這個方向挖!既然蒼蠅能飛出來,里面肯定有情況!”
在兩只蒼蠅的引導下,王扶之順利得救,后來王扶之的兒子回憶:“父親總說蒼蠅曾經(jīng)救過自己的命,每逢夏天,一家人都會在院子里吃晚飯,父親從不打蒼蠅,最多只是揮揮手驅(qū)趕。”
從朝鮮回國之后,王扶之被授予了大校軍銜,1964年又晉升為少將,之后一直在總參謀部工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王扶之還曾協(xié)助葉劍英、鄧小平指揮過珍寶島戰(zhàn)役以及西沙海戰(zhàn)。
榮歸故里
由于自己是瞞著父親參軍的,因為戰(zhàn)事緊張,一直沒機會回家探望父親,幾十年來,父親甚至都不知道兒子的死活。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王扶之向組織請了個探親假,乘坐火車來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子洲縣。由于車站距離自己的村子還有幾十里的路,正好一位駕驢車的老漢家也住在這個村子,于是王扶之就給老漢一些錢,委托他把自己帶過去。
一路上,兩人攀談了起來,老漢看著王扶之身上深綠的軍裝感慨道:“我那個兒子當年也是去參加紅軍了,這么多年了,連個信都沒有。”
王扶之急忙問道:“大伯,那您的兒子叫什么,如果他還活著,現(xiàn)在應該也是個干部了,或許我認識。”
當王扶之從老漢口中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淚流滿面,直接從驢車上站了起來:“爹!兒子回來了!”時隔幾十年,父子二人就這樣重逢了。
1998年,王扶之正式退休,退休之后的王扶之一直保持著簡樸的生活,雖說年事已高,但作息十分規(guī)律,并且十分熱衷于鍛煉身體,或許這就是王老能夠長壽的秘訣。
沒逢擁軍活動月,王扶之的家中總會被當?shù)氐母骷夘I(lǐng)導拜訪,看著這些青年才俊,王扶之還是會操著地道的陜西口音說道:“不用這么麻煩,國家把我照顧的好著呢。”
如今王老的視力已經(jīng)有所退化,不能堅持自己看報了,但每天他都會讓護工為他打開收音機,了解到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他的內(nèi)心十分欣慰。
結(jié)語
2024年4月2日,另一位開國將軍張力雄在南京病逝,也就是說,開國將軍只剩下了王扶之一人。他曾經(jīng)是共和國的棟梁,如今依然健在乃是國家之榮幸。
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年代,王扶之見證了無數(shù)戰(zhàn)友倒下,也見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只希望王老能夠健康長壽,多看幾眼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