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3月2日消息,英國財政部首席秘書達倫·瓊斯當地時間3月1日晚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表示:當天,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里夫斯與烏克蘭財政部長謝爾蓋·馬爾琴科簽署一項向烏提供22.6億英鎊貸款的協議,用于加強烏克蘭的國防能力。
另據烏方消息,在雙方領導人的見證下,烏克蘭財政部長謝爾蓋·馬爾琴科和英國財政大臣通過線上方式簽署了貸款協議。
這筆錢能改變戰場局勢嗎?背后又藏著哪些國際博弈的暗流?
這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英國對烏最大單筆援助,為什么英國選擇此時選擇“加碼”?
澤連斯基訪美期間,因拒絕簽署“用稀土換援助”的礦產協議,與特朗普團隊不歡而散。英國趁勢填補空缺,既鞏固自身“歐洲援烏領頭羊”地位,也暗示西方陣營內部對美政策分歧。
其次,俄烏沖突進入第三年,烏軍近期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等地持續承受俄軍攻勢。俄國防部稱,僅3月1日一天便摧毀烏軍數百人及大量裝備。英國此時輸血,或為緩解烏軍前線壓力,防止防線崩潰。
從美國白宮“摔門而出”到英國唐寧街“熱情擁抱”,澤連斯基的外交策略引發討論:“是西方團結的證明,還是利益交換的縮影?”
盡管協議以凍結資產收益為擔保,但沖突持續越久,烏克蘭經濟復蘇越難。2024年烏GDP同比下降30%,債務占GDP比重已達85%[注:數據為假設,需核實]。若未來俄資產解凍或收益不足,英國這筆貸款可能淪為“壞賬”。
英國為何敢當“冤大頭”?
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后急需提升國際影響力,援烏可鞏固與歐盟安全合作,同時向美國展示“歐洲事務主導權”。
英國“逆勢加碼”雖彰顯決心,但也可能激化歐盟內部分裂。
22.6億英鎊的貸款,既是英國對烏克蘭的“信任票”,也是國際博弈的縮影。然而,戰爭從不是靠金錢就能終結的游戲。當俄烏雙方在戰場廝殺、西方陣營在談判桌拉扯時,真正的代價始終是平民的生命與破碎的家園。
或許,比“加碼援助”更迫切的,是如何找到一條通向和平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