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樊登老師的一個爆款演講,引發觀眾熱議:
“你們知道,一個女人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是誰?
不是男人,也不是婆婆。
一個女人這一輩子所受的最多的傷,是來自于自己的媽媽。”
有人評論說不認同,認為這是認知扭曲。
但,也有很多人感同身受,被母女關系深深困擾。
她們最深刻的疑問就是:
媽媽,你究竟有沒有愛過我?
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不滿意?
直到自己做了母親,依舊苦苦追尋這個答案。
而站在媽媽的視角:
“我是過來人,我做了那么多,還不是為了你?怎么到頭來,還是我錯了?”
就這樣,兩個視角,兩個世界,又缺乏理解,讓我們活成了彼此世界里的難民。
以至于這一生,都在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為何母女關系如此擰巴和對抗?
我和我媽,一見面就掐,
掐完就內疚,不見面又想念
其實,在大多數的家庭里,母女關系的張力都很大,彼此交織,又相愛相殺。
結構派家庭治療師Minuchin給這樣的復雜情感命名為:纏結型家庭關系。
言下之意就是糾纏又糾結,無孔不入地彼此入侵,深陷“爭吵--逃離--內疚--想念--見面--再爭吵”的負性循環。
這樣抓狂的情緒可以蔓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比如:
母親突然造訪,說要在家暫住幾日,我們會變得焦慮。
就像《囧媽》里的徐伊萬說的,我和我媽媽沒法待在一起超過三天,三天以后必定會吵翻了。
你可能也發現了,所有她不滿意的事情,她都要發泄出來。
- 她可能看不慣你和老公說話語氣不好,批評你:
你總這樣人家早晚有一天會嫌煩的,你說話不饒人。
- 她可能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方式,教育你:
你這當媽的對孩子要多點耐心。
面對老媽的“指責”,自己難免忍不住回懟幾句:
媽,別人都是說自己女兒好,你每次把我說得一無是處,我的脾氣還不是和你學的。
結果就是母親沉默,生悶氣。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包大攬所有的家務,燒好一桌菜等我們回家。
最后,作為女兒又會陷入內疚,試圖緩和氣氛。
等母親真正回家了,又開始想念。
但這種美好的場景一般不會超過3天,又恢復到以前的相處模式。
在這份糾纏下,很多女性甚至犧牲了自己半生的幸福。
比如電影《喜福會》里的薇莉,從小接受著母親的控制。
一次實在受不了和母親大吵,傷了母親的心。
自那以后,她盡力取悅母親,但都換不來母親的開心。
甚至為了取悅母親,找了一個母親喜歡,但她并不喜歡的老公,但生下孩子沒多久就離婚了。
母親非但不理解,還覺得錯全在她。
薇莉每次渴望擺脫母親的掌控,卻總是滑落到對母親的討好之中。
當然,更可怕的還有,母親終其一生都想把女兒留在自己的身邊,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
有個前同事,是家里的獨生女,父親去世的早。
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生,自己都40歲了還未結婚。
母親一直對追求她的男生各種挑剔,而且明確告訴女兒,如果結婚,需要同住。
每次同事想要反抗的時候,母親就會一邊哭,一邊訴說把她拉扯大不容易,是不是要拋棄她。
看著可憐的母親,同事又覺得不該違背媽媽的意愿。
結婚對她來說就是意味著對母親的“背叛”。
就這樣,控制與反控制成了母女間永恒的張力。
想懟母親,又想靠近她;
想離母親遠遠的,又怕真得傷她老人家的心;
每次暴跳如雷,轉眼又想到她。
到最后,我們會發現,母親一輩子都在試圖想要參與我們的生活,自己卻到老好像也沒過上什么好日子。
而我們對母親無法真正恨,也很難真正愛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她沒有惡意,想依戀我們,或者出于母愛的本能,希望用自己既有的人生經驗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但在這樣的家庭模式里,我們內心除了委屈、憤怒和痛苦,也很難有正向的情緒體驗。
因為母親想著教我們做一個“女人”,而我們已經長大,想做一個獨立的“人”。
曾經你嫌母親太嘮叨,斷言以后肯定可以做到少說廢話;
曾經你和母親爭吵不斷,你狠狠告訴自己以后絕不會和孩子爆粗口。
可一旦自己成了媽媽,卻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媽媽的樣子,不知道如何才能打破這種負向的循環模式。
為何一邊愛,一邊逃離,一邊離不開?
可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
為什么偏偏總是母女之間“不斷糾纏,難以逃離”呢?
日本心理學專家齋藤環也曾寫到:
“母女關系之所以復雜,在于母女都是女性,雙方共有女性的身體,即“具身同一性”。
首先,同為女性,母女能共享很多身體上的感受,尤其是月經與生育,生理的共情帶來更深層次情感的共享。
他還發現,在女性的生活中,母親猶如一種細胞成分融入女兒的生活,無論母女關系有多痛苦,都很難徹底斬斷兩人之間的聯系。
也正因為此,母親看女兒,不僅是在看自己的孩子,更像是在看自己的另一部分,自己的“延續”,同時也對女兒寄予很高的期待。
反過來,女兒也能更理解自己母親的難處。
生理的共情帶來了更深層次情感的共享,母女天然成為了彼此無法分離的人。
就像《柔情史》里小霧的母親,在她那個年代以及出生的家庭,她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厲害的女人。
她需要忍受公公的欺負,忍受經濟的困境,忍受情感的孤獨。
所以女兒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就是她后半生最大的希望。
在很多母親看來,她這個年齡已經缺乏可能性了,她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女兒。
而這份恐懼和安全感的缺失,變成了母親對小霧強烈的控制,打著“愛的名義”忍不住指導和教育女兒,希望小霧可以少走彎路:
要注意坐姿,防止臀部下垂;
每天要吃香蕉保持大便通暢;
每個碗都要里里外外刷干凈,不要怕浪費洗滌液;
不要輕易相信男人;
這種支配從身體延伸到精神層面,無處不在。
所以,母親對小霧的掌控,更像是在塑造某一部分未完成的自己;
在母親看來,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社會、家庭和職場里生活地更好。
可是沒有人喜歡被指點的人生,尤其是母親自己并沒有活出更好的狀態。
感到被吞噬的小霧試圖反抗母親的控制,相信很多人也多次嘗試拿回自主權的行動,但最后往往失敗。
因為反抗會讓母親進入到“愧疚誘導”,即通過讓我們感到內疚,從而服從她的意愿。
小霧一表達憤怒,母親要么嚎啕大哭,要么尋死覓活,直接威脅小霧:
“這個世界上誰的債都能還清,唯獨母愛是不能償還的?!?/strong>
第二,因為“同一性”,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媽媽“生活過得不容易”,覺察到她的不快樂。
甚至會認為母親的痛苦是我們造成的,希望自己能幫媽媽做點什么。
就像被激發出悔恨的小霧,到最后還是會對母親說一句溫暖的話:我會養你的。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知道母親說的某些話就是為了讓我們內疚,仍然不忍真正地傷害她。
而且,如果這個家庭里父親是缺席的,則會加劇“受虐式控制”。
就像小霧的父親早年去世,可以說母親幾乎沒有得到過來自伴侶的愛。
所以,小霧又被迫充當母親的“小老公”,滿足母親的情感慰藉。
但事實上,我們沒有能力去做一個伴侶該做的所有事情,只能產生負罪感,最后在內疚中和母親糾纏一生。
正如《母女關系交織著復雜的愛恨情仇》中寫道:
“通常女兒與媽媽的關系緊密,邊界模糊的關系使得彼此情緒互相影響。
女兒一方面要安撫媽媽的情緒,另一方面又吸收媽媽的情緒,融合分不出來。”
透過”母親“,看見母親,
成為有生命力的母親
作為我們這代人,既是媽媽,也是女兒。
面對著愛恨糾纏的母親,我們究竟該如何走出這份羈絆?
一、交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分清各自的課題。
《完美母女關系的秘密》中提到一個概念:
“你需要從母親身邊畢業?!?/p>
當你站在父親的位置上,代替父親沒有給到媽媽的愛;
或做母親的母親,而媽媽總是被放在弱小的位置上,那么家庭里的整個能量都是到處亂躥的。
所以,放下背負母親的情緒,不再與其保持思想一致,母親可能因為你沒答應她的要求而不開心。
你可以在心里尊重她的情緒,比如不高興,告訴她我沒法承擔你的情緒,但我依然是愛你的。
如此一來,你會發現你就不會輕易掉入母親“愧疚誘導”的陷阱里。
二、了解:嘗試補全母親“前世”的故事,也就是在沒有成為你的母親前她是個什么樣的人。
相信有很多人對這段記憶是空白的,但這段故事尤為重要。
能夠幫助我們接納過往母女關系里的遺憾,不再強求母親一定要理解自己,足夠愛自己,從而減少對抗的內耗。
三、重構:建構自己新的愛的體系,結束代際循環。
至此,當我們疏通和母親相愛相殺的卡點之后,我們看待她的角度就會煥然一新。
我們就會有新的力量和能量去創造一個溫柔慈愛的“內在母親”,這是我們的母性本能。
用這份更真誠的愛去愛我們的孩子。
當我們修通了和母親相愛相殺的關系,會拿到更多生命的禮物。
最后,希望每個女性都能在心理上和母親告別,告訴自己:
再見媽媽,我要去過我的人生了,我要去做一個更有生命力的母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