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大模型技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戰場,中國兩大科技巨頭——小米與華為,正在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搶人大戰”。據最新數據顯示,兩家企業為AI大模型研發工程師開出的年薪最高達120萬元,遠超傳統行業薪資水平。這場爭奪不僅折射出技術迭代的緊迫性,更揭示了AI重塑產業格局的深遠影響。
一、高薪爭奪戰:技術精英的“黃金時代”
1. 薪資天花板不斷突破
- 小米:近期開放多個“AI大模型”崗位,月薪范圍4.5萬-7.5萬元,年薪最高達120萬元,要求候選人具備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碩士或博士學位,且需有至少3年多模態技術研發經驗。
- 華為:在上海青浦區招聘同類崗位,月薪3.5萬-6.5萬元,年薪上限104萬元,重點聚焦大模型底層技術突破。
- 行業對比:Meta、谷歌等國際巨頭為AI人才開出的年薪也達126萬-183萬元,全球范圍內“技術溢價”現象顯著。
2. 頂尖人才流向頭部企業
小米近期從阿里云、DeepSeek等企業挖角多名核心人才,包括參與研發DeepSeek-V2的“95后”科學家羅福莉。她的加盟不僅為小米AI實驗室注入技術實力,更被視為雷軍“三十顧茅廬”式人才戰略的典型案例。華為則通過高薪與研發資源吸引海外頂尖學者,加速構建自主AI生態。
二、巨頭戰略:從技術儲備到生態落地
1. 小米的“All in AI”野心
- 研發投入:2025年小米研發預算超300億元,其中1/4(約75億元)投向AI領域,重點布局輕量化模型與本地化部署,目標將AI技術融入汽車、手機、智能家居等終端。
- 生態協同:以SU7 Ultra高端車型和15 Ultra手機為載體,推動AI大模型在智能駕駛、影像處理等場景的落地,形成“人車家全生態”閉環。
2. 華為的“底層突破”路徑
- 技術融合:聚焦5G-A與AI的深度融合,計劃在MWC 2025發布首款原生鴻蒙AI手機,通過軟硬件協同優化大模型運行效率。
- 算力基建:加速建設GPU集群,與高校聯合培養AI人才,強化在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交互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壁壘。
三、行業變局:AI如何重塑就業市場?
1. 人才需求井噴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后首周,AI工程師崗位增速達69.6%,平均月薪突破2.1萬元,五年經驗者薪資超3.5萬元。中國AI市場規模預計占全球20.9%,互聯網行業AI滲透率高達89%。
2. 結構性矛盾凸顯
- 供需失衡: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或達400萬,頂尖博士畢業生年薪普遍超200萬元,但市場僅能滿足30%崗位需求611。
- 技能迭代:企業不僅要求硬核技術能力,更重視“軟技能”,如跨領域協作、創新思維等。北大教授李力行指出,未來“人機協作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3. 技術性失業隱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達15.7%,AI對白領崗位的替代效應引發廣泛焦慮。然而,AI同時催生新職業,如大模型訓練師、AI倫理顧問等,就業市場正經歷“破壞性創新”。
結語
這場年薪120萬的爭奪戰,既是科技巨頭對未來的豪賭,也是中國AI產業崛起的縮影。當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交織,人才已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變量。無論是小米的生態化反,還是華為的底層攻堅,最終目標都是在這場AI革命中占據制高點。而對于普通人而言,擁抱技術變革、提升復合能力,或許才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