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我深刻體會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滯后性”這句話的含義。
人真的要吃過虧之后才能成長!
我家娃小學的時候就相當佛系,平時不怎么盯著娃學習,但成績還算過得去,所以我們對一些事情總是選擇性的忽略。
沒想到,這些事情到了初中之后,竟然成了孩子學習上的“擋路虎”,小學成績過得去,初中直接掉到了中下。
老母親差點一口氣就喘過來!那能怎么辦,慢慢改正唄。
到底是什么事情,對孩子到初中后的成績影響如此之大?
總結成五個字,就是“習慣沒抓好”!
只有到初中后,我才體會到:有好的習慣才會有好的成績。
之前只是聽聞而已,并非親身體會到。回顧小學這六年,我覺得有四個習慣是必須狠抓的,這四個習慣抓好 ,孩子到初中后差不了。
1、寫作業的習慣!
小學就開始拖拉磨蹭,寫作業時各種奇異姿勢,明明半個小時能搞定的作業,非得拖個兩三小時,這種真的不能慣著。
因為初中的作業比小學要多很多,娃到家后卻非要拖到九點多才肯動筆,動筆后又是磨磨蹭蹭,做一道題要半天功夫,天天如此,晚晚熬到十二點才能睡覺。
孩子不睡,老母親哪里能睡得著,第二天還要上班,天天這樣搞,娃上初中后老母親都感覺老了十幾歲。
以我的慘痛經歷來看,小學的娃就要狠狠抓寫作業的效率。到家后十分鐘時間搞定吃喝拉撒,然后馬上給他摁在課桌前寫作業,把時鐘往那里一放,開始計時,強化他的時間觀念。
最后給他撂下一句狠話,晚上十點前寫不完作業就別寫了,老師要是批評自己跟老師解釋去,我可不管這些。
你這個時候嚴格一點,到初中就會輕松很多倍。如果小學你就天天跟娃在那里磨啊蹭啊,到初中你就得天天掐人中了。
2、預習的力量不能忽視。
小學沒預習,別問!問就是:反正老師上課都會講,干嘛浪費時間去預習?
想想也是,只要你考試能給我考好就行!
哪知道,到了初中之后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初中有預習都未必能聽得懂課,更別說沒預習了。
而且初中作業多,對于平時沒有預習習慣的娃來說,你想讓他時間去預習,跟要了他命似的。
哪怕只是十分鐘時間也感覺被人逼迫一樣,很不情愿。
家里有小學生的姐妹,如果娃平時沒有預習習慣,真的要趁早抓起來,這個習慣能讓娃到初中后課堂的吸收率翻好幾倍。
3、整理錯題的習慣!我認為是小學最重要的習慣,甚至沒有之一。
做錯題一定要訂正,至少三遍。每一道題找三道同類題給娃做,要全部都過關才算完事。
你如果不抓錯題的話,到初中后你再想去抓,他就直接給你來一句:浪費時間,沒屁用!
可是考完試下來一看,錯的題基本還是平時總做錯的那些題,這些題本來是送分題的,到考試卻成了“送命題”,直接給氣炸了。
小學的娃,一定要重視錯題整理這個習慣,初中成績好不好,多半得看這個習慣抓得到不到位。
4、晨讀的習慣!
越來越覺得語文、英語這些學科好不好,全看語感在不在線。文科太吃語感了,班上學習好的娃隨隨便便讀一篇文章,一兩遍就能抓住中心思想。
自家娃讀到吐都說不清楚文章在講什么,這就是語感強弱的區別。
而語感怎么來?
晨讀!堅持讀,一直讀,雷打不動的讀。讀課本也行,讀課外的文章也行,總之就是要堅持不懈。小學至少得堅持讀三年以上,到初中才不會拿起一篇閱讀題,完全不懂在講什么。
不過很多家庭的情況是,早上起來匆匆忙忙,吃個早餐都要趕時間,再加上娃拖拖拉拉,叫了很多次起床都沒反應,刷個牙都慢半拍,一大早非得逼著老母親發脾氣,最后需要喊“我數到三”才能解決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大麻煩!
但也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但凡能讓孩子進步的事情,都不可能輕而易舉得到。輕易能做到的事,那就沒有成績差的娃了,想比別人更優秀一點,努力就要到位!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每天早起20分鐘,五分鐘時間搞定洗漱,15分鐘晨讀時間,開始幾天會難一點,堅持一兩周就能慢慢習慣下來,后面形成條件反射,一切就變得容易了很多。
說真的,“習慣決定成績”這句話真的一點不假!咱家娃也不是傻,反倒挺聰明的,就是平時壞習慣一堆,從而拖累了學習進度,拉低了學習效率。
所以在小學的時候真得好好把這些好習慣抓起來,好習慣一旦形成,初中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輕松很多。
不用天天熬夜,輕松可出成績!
各位認為我說得有道理嗎?你家現在是幾年級,有沒有抓好上面這些習慣?或者踩過哪些坑?歡迎留言討論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