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42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海底撈副牌“月更”速度狂奔
從火鍋到烤魚、砂鍋、麻辣燙,留給海底撈探索的中式快餐品類已經不多。
日前,海底撈旗下麻辣燙品牌“嗨妮牛肉麻辣燙”杭州首店開業,以牛肉為主打,門店約20㎡左右,強調“滾油現潑、小鍋單煮,承諾10分鐘快速出餐”,門店人均消費為30元。據悉,嗨妮計劃今年開出25家。
今年1月,海底撈在重慶開了家“從前印象砂鍋菜”,人均約50元,主打川湘口味,主推蒜蓉粉絲蝦、辣椒炒黑豬肉等經典特色菜,均為現點現做。“從前印象”的門店面積超600平方米,還采用明廚亮灶,定位聚餐場景。為了吸引顧客,門店還推出了免費撈魚活動。
近期,海底撈幾乎是每月推出一個新副牌的速度。這些品牌大多分布在二三線城市,主打年輕人群體和下沉市場。
在海底撈的副牌中,焰請烤肉鋪子的擴張速度令人矚目。自去年9月落地杭州后,已開出至少30家門店,據悉,“焰請”即將在廣州連開三家。
該品牌以不同部位的谷飼牛肉為主打,招牌的“焰請黃桃牛肋條”采用時下網紅的“烤肉+水果”組合,人均消費在100-110元左右,同時還免費提供洗頭、編小辮、舞蹈……
與焰請的狂飆突進相比,海底撈其他副牌則顯得更為謹慎。許多品牌至今僅有一兩家門店,處于市場驗證階段。未來,海底撈的下一個增長點將如何選擇,仍值得關注。
副牌“大敗退”
“孤勇者”只剩海底撈?
近年來,餐飲巨頭們紛紛嘗試多品牌策略,以期通過副牌搶占不同消費場景和市場空白。然而,潮水退去后,留在沙灘上的副牌寥寥無幾。
快閃式存在:開店快,關店更快
茶貓:去年10月,庫迪推出的奶茶品牌“茶貓”在廣州的首家門店停業,運營時間僅為5個月。相關數據顯示,茶貓近期關閉了至少25家門店,閉店率高達22.32%。本想依托庫迪的流量效應迅速鋪開,卻在同質化競爭的奶茶市場難以立足。
囿吉山:海底撈持股75%、主打云貴川炭火與發酵料理的人均300元的高端品牌,2023年6月閉店,僅存活9個月。高單價疊加小眾品類,顯然難以支撐規模化擴張。
海洋小客:徐記海鮮在2024年1月推出,瞄準80元客單的風味海鮮和湘菜快餐,卻在短短幾個月內悄然閉店,或許是品牌勢能不足、品類競爭激烈所致。
藍鯨浪池酒場:南京大排檔主打創意融合菜的子品牌,2024年1月仍在運營,但有消費者反映,早在2023年8月就已關門,未撐過一年。融合菜雖然有流量,但缺乏差異化很難留住回頭客。
一年一迭代,最終默默撤退
賈國龍中國堡:西貝在2023年高調推出“空氣饃”,并在中關村開出首店。正式營業后不久,更名為“賈國龍中國堡”,目標一年開300-500家門店。
然而,僅一年時間,50家門店悉數關停,部分門店變身為“賈國龍小鍋牛肉”,定位是休閑正餐,后來,又變成新的快餐品牌“西貝小牛燜飯與拌面”。
三次更迭,最終連最新的燜飯門店也悄然關閉。內參君辦公區附近的北京望京門店,可謂是親歷了這一過程,近日發現,連“西貝小牛燜飯與拌面”都已停業。
門店收縮、盈利困難
九毛九集團,曾憑借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迅速崛起,如今卻在副牌拓展的路上頻頻受挫。
去年有媒體報道慫火鍋在武漢市場開出的三家門店。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這三家店都已歇業。其中一家慫火鍋首店曾創下單店單月營業額突破200萬的業績。
九毛九另一條高端化賽道——粵菜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廚”也沒能逃脫被放棄的命運。這個主打精致粵菜、年入千萬的品牌,根據九毛九財報顯示,品牌已于2024年4月被正式剝離。
春節前,九毛九發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最新運營表現。跟2023年同期相比,這份業績表現可稱得上慘淡。其中太二同店日均營業額下滑(相比于23年Q4)24.6%,慫火鍋下滑26.9%,九毛九下滑18.5%。
按照這個數據換算,太二平均每店每月的銷售額,已經從23年的約80萬元/店,下滑至60萬元/店。如是這個營收水平,太二超過四分之一的門店,已經滑落至盈虧平衡線以下。
而慫火鍋,平均每店每月銷售額,已從一百三十多萬元,下滑至一百萬元以下;這個業績,按照慫火鍋極高的運營成本,其也無限逼近盈虧平衡線。
對于成熟連鎖品牌來說,這種下滑速度無疑是危險信號。
在做副牌這條路上
餐飲頭部越來越克制
在過去幾年里,餐飲巨頭們紛紛踏上副牌擴張的冒險旅程,希望用“品牌矩陣”覆蓋更多消費場景、撬動增量市場。
而現在內參君發現,品牌們越來越克制,越來越傾向在有限邊界內做微創新。不再大刀闊斧做副牌,而是從“開副牌”到“做產品”。
去年,瑞幸上線“輕輕茉莉”輕乳茶系列,在業內引發關注。瑞幸早期就有過茶飲產品的嘗試,布局起來輕車熟路。這是基于現有優勢精準補位,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撬動新增量。
一方面,引入新茶飲單品能豐富門店的品類,為消費者提供咖啡之外的更多消費選擇;另一方面,也能覆蓋到咖啡產品銷量逐漸下滑的午間和傍晚時段,實現全時段經營。
近日,西貝在北京、上海的部分門店悄然上線了烤鴨產品,單套售價158元。西貝并沒有為烤鴨獨立開設新品牌,而是直接在現有門店上線。這意味著品牌能在不增加過多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快速驗證市場反應,同時也為原本的品牌定位拓展了邊界。
這種選擇在現有品牌體系內小步快跑,更像是一種理性而克制的增長策略。
實際上,連海底撈在做副牌的時候都更謹慎了。
以前海底撈的副牌瞄準的品類是面館、米線、炒雞一類,像是“廣撒網、快速試錯”,如今海底撈做副牌,從七品類可以看到并非盲目折騰,其核心邏輯在于充分發揮供應鏈協同效應,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在戰略上選擇“慢慢養牌”。
實際上,要說副牌布局最穩健的玩家,鄉村基和大米先生可以說是經典案例之一。鄉村基主打川渝快餐,而大米先生則以更大眾化的中式快餐切入,同樣是快餐模型。
這種微創新的好處在于:1.共享供應鏈: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運營效率。2.靈活調整定位:鄉村基扎根下沉市場,而大米先生能觸及更廣泛的城市客群。3.試錯成本低:新品牌的模型驗證更快,即便失敗,也不會嚴重拖累集團整體業績。
副牌并不一定要“跳脫原有賽道”,而是可以在核心能力圈內不斷打磨,找到新的增長點。
回歸主業成大趨勢
曾幾何時,餐飲行業一度沉浸在“副牌狂歡”之中。頭部品牌憑借資本優勢瘋狂開店、砸錢創新,生怕錯失下一波紅利,“創新=增長”的邏輯幾乎成了行業共識。
然而,如今消費市場急劇降溫,餐飲企業逐漸意識到:資源有限,戰線拉太長,反而容易拖垮主品牌。對更多餐飲來說,還是要謹慎。競爭愈發激烈的餐飲市場,以及整體消費環境趨于理性后,留給企業的“容錯率”變得更低。
小步快跑、輕量試探、精細化運營,才是未來餐飲品牌創新的關鍵。
頭部餐飲品牌做副牌是值得尊敬的,他們拉高市場熱度,吸引行業和消費者關注;且副牌的成功與否,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反饋。
賈國龍,這位愛“折騰”的餐飲人,在快餐賽道摸爬滾打多年,最終還是決定回歸西貝的正餐主品牌。他說,“快餐的一系列嘗試,可以算沉沒成本,但更是一種能力建設。我們試錯了這么多,從財務上可能算沉沒成本,但能從這里邊學到多少東西,它可以轉化成我以及團隊的能力,這方面價值是無限的。甚至我們更清楚地知道自身在哪方面不擅長,我們就不碰、不做,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獲。戰略的本質一定程度上就是舍棄,要懂得舍得,能知道舍什么以后不糾結,放得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價值,也是長期的財富。”
歸根結底,餐飲是一個慢生意。未來的競爭,拼的不是誰開的店多、誰的副牌花樣多,而是誰更懂自己的消費者,誰能在最擅長的領域守住護城河,這或許才是穿越周期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