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趙孟頫于1319年時所書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此作是抄錄的三國時期嵇康所寫的散文名篇,據年份推算此時的趙孟頫應該是66歲了,此時的他人書俱老,行筆更是蒼勁有力,文徵明認為在趙孟頫傳世作品中,此貼最妙。
《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是嵇康寫給朋友山濤的一封信,當他得知山濤想薦舉他代其原職時,他毅然寫下了這封信,拒絕了山濤的薦引,并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生活追求。趙孟頫非常喜愛嵇康的這篇文章,曾多次抄寫,而這件作品則是他晚年的佳作之一。
此作寫于綠絹之上,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尺寸為縱 21.8 厘米,橫 254.7 厘米。通篇看來此作用到了五體之書都在其中,聽起來很雜但欣賞下來卻只覺得渾然一體,甚為妙哉。
開篇部分,行楷書筆力穩健,每一筆都猶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嚴謹規整,一絲不茍,充分彰顯出趙孟頫深厚扎實的書法功底。隨著書寫的推進,筆鋒逐漸靈動起來,行書、草書、章草如同靈動的精靈,依次登場,翩翩起舞。
仔細端詳其間行筆多有古意,轉折略帶方硬,但頗顯蒼老古拙韻味之感,也難怪文徵明會說:“妙絕可愛,趙書傳世頗多,此其第一帖也。”
全篇布局疏密有致,行距、字距安排合理,視覺上錯落有致,卻又和諧統一。書寫過程中,趙孟頫隨心所欲,不受拘束,但又能在變化中保持整體的協調,展現了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和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
在討論趙體書法之時總有人會說他的行書沒什么變化,好似個個都像算籌一樣規整,顯得很俗,就例如明代莫是友說的“王羲之講過,字要是寫得橫平豎直,個個都像算籌一樣規整,那就不叫書法了,僅僅是有點筆畫的樣子罷了。趙孟頫(文敏是趙孟頫的謚號)的毛病,不就出在這兒嘛!”
還有更多的是他身為宋室皇家卻投靠了元朝出仕,這也使得他人品不正一說。所以趙孟頫的晚年生活也是一直活在輿論之中,我們在觀賞他的書作之時會發現他晚年所寫的內容都是偏向情緒低下的一種。
現在也常有人在說趙的行草書實際上只是學到了王羲之的書法規則而已,而且還把他的規則給寫僵化了,完全失去了王羲之筆法表現的豐富變化。但這種看法還是太片面了啦。
能成為四大家之一的他豈是能用一兩幅早年書作就能評定而論的呢,就說他晚年寫的《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用筆、結構變化多端,十分精妙。
也是濃墨淡墨相互搭配,還時不時出現枯筆,讓墨色富有層次感,變化豐富多樣。所以,僅憑部分作品就否定趙孟頫書法的豐富性,實在是不客觀。
您認為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