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2025官方海報由南非自由插畫家和自然愛好者Marc Petrelis設計
2025年3月3日,我們將迎來第12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World Wildlife Day, WWD),今年的主題為“野生動植物保護融資:投資于人類和地球”(Wildlife Conservation Finance: Investing in People and Planet),一同探索如何共同努力,更有效、更可持續地為野生動物保護投融資,為人類和地球建設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野生動植物是地球錯綜復雜的生命網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類和野生動植物之間亦存在著復雜而深刻的相互依賴關系。它們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調節自然過程,支持生物多樣性,并為人類提供基本的生存支持和服務。全球超過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依賴于自然,在有100多萬種物種瀕臨滅絕、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衰退對全球經濟構成緊迫而復雜威脅的今天,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創新性融資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研究表明,為實現到2030年遏制并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每年至少需要生物多樣性相關投入一萬億美元,然而當下資金仍存在較大缺口(到2030年,全球每年平均需要填補高達711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融資是當前全球生態保護的重要議題,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以下簡稱“昆蒙框架”)的落實更是需要創新的融資解決方案來推動其目標的實現。
33
為自然融資:積極進展
日出前的美國俄勒岡州哥倫比亞河峽谷Rowena Crest。春季中后期,這里到處都是香脂草、羽扇豆和其他野花。? Gary Grossman/TNC Photo Contest 2019
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創新、?高瞻遠矚?的領導力和開創性思維正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力量,使之變得更好。如果我們繼續重新定義商業,將大量私人投資引向自然資本,那么我們就能建立一個重視自然的經濟,我們就能改變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危機的軌跡。通過政策支持、金融創新和國際合作,可以有效推動自然資本投資的市場化和金融化進程。
有積極跡象表明,為自然融資的努力正在取得如下進展:
已有101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保護或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物多樣性積極激勵措施。
截至2024年,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NFD)取得了顯著進展,推動了全球資金流向對自然有益的方向。已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420家機構采納了TNFD的建議,這些機構管理的資產總規模達到15.9萬億美元。
國際捐助者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雙邊發展資金流量從2015年的95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21億美元。
發展融資所動員的私營部門對生物多樣性的投資從2016年的0.9億美元增長到了2022年的17.6億美元。
132個國家正在制定國家生物多樣性融資計劃:97個國家已正式啟動,35個國家已完成。
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于2024年正式啟動,首批9個項目獲得通過,覆蓋15個發展中國家。該基金旨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昆蒙框架”目標的實現。
中國政府在2024年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和關鍵行動,明確提出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根據2023年生效的歐盟新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簡稱CSRD),要求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進行更全面的披露,4.9萬家公司將報告其社會和環境影響。
英國政府在2023年發布《自然市場框架》(Nature Markets Framework),旨在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吸引私人投資流向自然恢復和可持續農業項目。該框架還計劃建立高信用度的自然市場,確保金融決策將氣候變化和自然因素納入考慮。
其他還包括:各國政府已向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BFF)承諾了近4億美元資金;巴西設立“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TFFF),旨在籌集1250億美元,通過提供財政激勵補償各國的熱帶森林保護工作,并支持當地社區維持生物多樣性;多個國家實施“債務換自然”(2024年新增印度尼西亞)。
《2024年生物多樣性金融趨勢》概覽
來源:https://www.financebiodiversity.org/2024trends
以上部分進展來自《2024年生物多樣性融資趨勢》(《Biodiversity Finance Trends 2024》,詳情請見文末“閱讀原文”)的更新,這一工具由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for the United Kingdom)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開發,跟蹤國際生物多樣性資金流動的當前趨勢,可視化展示生物多樣性融資的關鍵數據和指標,并強調推動自然融資動員的公共和私人行動。
《2024年生物多樣性融資趨勢》的發布恰逢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召開期間,通過使用關于“昆蒙框架”融資目標進展情況最新和最可靠的數據,旨在提醒人們注意亟需從所有來源為自然籌集更多資金,縮小每年約700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融資缺口。
33
為自然融資:需持續推進
落日照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托雷亞州立公園的長葉松樹苗上。? Andrew Kornylak
《2024年生物多樣性融資趨勢》中的概述表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需要將對生物多樣性的考量納入公共和私人融資戰略之中。它突顯了采用創新工具和政策為自然保護和恢復提供資金的積極態勢,如企業信息披露和對自然的正向激勵舉措。
然而,有更多的工作有待推進,把資金“輸送”到最需要的國家。世界銀行發布的《國際債務報告》顯示,2022年,約60%的低收入國家有極高風險陷入或已陷入債務困境。而低收入國家中的許多國家最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無疑會限制它們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克服氣候威脅的能力。
33
為自然融資:需發揮政府的關鍵性作用
一只帝王蝴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里士滿山的磨坊池塘里享用美味。? Dac Lee/TNC Photo Contest 2021
目前,生物多樣性融資水平和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估值和投資的體制機制尚未達到所需的規模。
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實施將生物多樣性融資主流化并激勵自然取得積極成果的措施,各國政府可確保所有部門都致力于給出解決方案,而不是拋出問題。政府需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協同,優化資金投入方式與市場化機制等,以上種種措施是推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CBD COP16上,TNC倡導更多國家制定其自然價值評估計劃,包括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所有政府政策制定和預算編制的主流,并制定充滿雄心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NBSAPs),規劃其通往積極自然未來的道路。
保持實現“昆蒙框架”融資目標的積極趨勢,將有助于確保將資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保護我們星球的生物多樣性,并確保所有人的可持續未來。
33
為自然融資:推動創新
投資自然對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創新為自然資本調動更多投資。技術創新、金融工具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正在為投資者、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創造一個共同合作、系統地投資自然資本的新興紐帶,這種跨學科合作是實現自然資本可持續投資的關鍵。
技術創新為投資自然提供了更高效、更精準的工具和方法,能夠有效提升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和管理能力。比如數字技術在自然保護領域的廣泛運用,有助于準確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為及時判斷、科學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參考與依據。通過技術創新,投資自然資本的效率和可持續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金融工具創新為投資自然提供了更多選擇,推動了自然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如生物多樣性信用和生態金融產品、綠色債券、自然資產管理公司(Nature Asset Companies)等。
商業模式創新為投資自然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多樣化的收益來源。將自然生態系統視為一種有價值的并且是最珍貴的資產,通過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如:生態旅游、藍碳與海洋經濟、綜合景觀項目和生態系統服務付費(PES)等。
鐮嘴管舌鳥。? Joshua Pelta-Heller/TNC Photo Contest 2019
33
TNC全球保護案例
01
塞舌爾、伯利茲、巴巴多斯“債轉自然”項目
“債轉自然”(Debt Conversion for Nature),也被稱為“債務換自然”(Debt for Nature Swap),是一個能同時提供保護資金和緩解債務壓力的有效工具。其通過對債務國已有債務進行重組或再融資,從而為債務國減少需要償付的本金或利息,并將這部分節余資金全部或部分用于自然保護活動。近年來,TNC分別在塞舌爾(2016年)、伯利茲(2021年)、巴巴多斯(2022年)完成了3個債轉自然項目,交易模式也較早期發生了變化。
02
坎伯蘭可持續林業基金
坎伯蘭可持續林業基金(Cumberland Forest, L.P.)是TNC在美國東部最大的森林保護項目,與其他傳統的土地保護性購買項目相比,該項目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資助者(即自然影響力投資者)期望在參與保護項目的同時獲得投資回報。坎伯蘭可持續林業基金充分展示了如何將保護目標與經濟收益結合起來,實現保護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同時該項目也是非營利組織使用金融工具為保護籌資的創新實踐。
03
肯尼亞禿鷲保護
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看,風力發電項目可能會帶來選址挑戰,并可能對野生動植物產生新的負面影響,例如風力渦輪機引發的鳥撞事件。但是,這些項目通常會獲得長期的電力購買協議,從而產生可預測的收入來源——這筆資金可用于支持自然保護。
04
蒙古國政府和TNC宣布啟動“永恒蒙古”計劃
2024年,蒙古國政府、TNC和其他相關機構宣布啟動“永恒蒙古”(Eternal Mongolia)計劃,這是一項永久性項目融資(PFP)倡議,將支持蒙古國持久保護和可持續社區發展。該國廣闊的草原代表著地球上最后一大片完整的溫帶草原。“永恒蒙古”是一個協商伙伴關系(negotiated partnership),將在15年內提供1.98億美元的新投資,以支持蒙古的宏偉目標,并在保護區及其周圍實現持久保護和可持續社區發展。
Tip
3.3
關于世界野生動植物日
2013年12月20日,第68屆聯合國大會宣布3月3日為聯合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于1973年3月3日簽署,聯合國大會決議指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全球紀念活動的協調機構。2025年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生效50周年。
參考資料
https://wildlifeday.org/en
https://www.nature.org/en-us/what-we-do/our-insights/perspectives/biodiversity-finance-is-growing-more-must-be-done/
https://www.financebiodiversity.org/2024trends
https://www.cbd.int/gbf/targets
https://www.worldbank.org/en/programs/debt-statistics/idr/products
https://defrafarming.blog.gov.uk/2023/03/30/the-green-finance-strategy-and-nature-markets-framework-what-they-mean-for-yo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