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西域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橫向鏈接東方和西方世界,還可縱向通往游牧草原與印度次大陸。任何文明想要實現跨區域治理,都必須牢牢掌控住這片區域。
正因如此,歷代中原帝國都渴望將其置于版圖之下。盡管屢有反復、一波三折,終究是為今人留下諸多遺產。
宏觀戰略思路
漢朝對西域的興趣始于同匈奴勢力的競爭
因為是初次深度接觸,漢朝對西域的經營出現過多次中斷。這種時斷時續既有復雜地理因素,也與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成分有關,以及漢廷內部的政策變化。加之匈奴也曾多次施加影響力,導致“三通三絕”情形出現。
具體到政策差異,兩漢實際上選擇采取不同的帝國模式:
建立西漢的楚地武人集團,在前期并無穩定基本盤。直到劉邦穩住關中,才據有屬于自己的真正大后方。為了拱衛京畿,經濟發達、物阜民豐的關東需源源不斷輸送糧食財富,順便將各地人才吸引至西北地區。因此,經營西域就是鞏固北方邊防的自然延伸,也是有志者建功立業的理想去處。
相比之下,東漢的建立者本就家境富裕、文化程度較高。由于關中地區因戰亂而過于凋敝,讓洛陽成為不可替代地的首都選擇。加上東漢廢除郡國都尉和郡國兵制,從而限制住向西域投送力量的能力。隨著北匈奴衰敗,還有鮮卑、羌人等邊患興起,經營西域的緊迫性顯著下降。于是,以班超為代表的東漢經營者們,選擇借力打力、以夷制夷戰略。反過來,意味著中原居民長期不識兵戈,而依附蠻族在長期交往中逐漸熟悉中原軍隊的戰術戰法和虛實。
兩漢實際上截然不同的兩個帝國
此類情形往往意味著潛在危機。那些遷徙到漢地的匈奴、羌人,一方面并不完全認同自己是中原子民,同時又要承擔沉重的徭役、賦稅,為日后的大亂埋下伏筆。
同時,來自東土的移民和器物不斷涌入西域。以至于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文化都可以不斷向西,成為今日新疆燦爛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前秦大將呂光,在征服龜茲威震西域列國后,受到諸國王侯們獻上的漢廷賜印綬符節。哪怕漢朝早已經不復存在,但舊時拓邊英雄們的聲望和政治遺產依舊健在,仍然被本地人視為權威象征。
南北朝時期的中原
仍舊可以享受漢朝的西域遺產
微觀策略選擇
特殊的地理要素
讓經略西域呈現出時代連貫性
由于地廣人稀,無論農耕民族還是游牧部落,都必須精心選擇駐扎點。征服者們需要利用瀚海大漠和高聳山脈,作為天然防御屏障,然后在關鍵點部署軍隊、建造防御工事,起到四兩撥千斤效果。
其中,西域地區的山谷牧場對游牧集團有巨大吸引力。匈奴人的僮仆都尉就位于焉耆盆地中,后來的其他大國亦是這樣。烏孫首都就位于伊塞克湖流域的赤谷城,康居王庭的夏都也位于水草豐美之地。即便普通小邦,同樣喜歡將國都置于山谷。比如“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休循國,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尉頭國,王治尉頭谷”“西且彌國,王治天山東于大谷”“東且彌國,王治天山東兌虛谷”“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這些記載,都是游牧民對山谷牧場喜愛的體現。
有水源的山谷牧場
是各類游牧勢力的最愛
經營方式上,作為游牧霸主的匈奴會向小邦君主賜予頭銜,再派出使者征收貢賦。綠洲國王有義務接待游牧使節,還要派兵響應霸主的軍事行動,并為宗主提供手工商業支持。這種游牧軍事強權和綠洲工商業居民的統領-聯盟模式,還會在之后的新疆-中亞歷史上反復出現。
倘若喪失這些綠洲農耕區,游牧民就要考慮從其他地方獲得物資。漢朝沒有直接控制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帶,意味著仍可能從那里與其他區域建立聯系。
在游牧勢力眼中西域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
與之對應,在武帝初通西域、向匈奴大打出手的年代,漢軍曾有過多次深入漠北壯舉。終究是因為戰爭成本巨大,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限制,無力在草原實施永久占據。無論是在北面的蒙古高原,還是西側的天山山脈,都沒有讓漢朝實現張騫的“斷匈奴右臂建議”。
退一步說,河西走廊作為匈奴右臂,其實也是漢朝揮向西方的左臂。在相當長時間內,這條強壯臂彎隔絕著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讓兩段的游牧民無法相互勾連。每當中原帝國喪失對河西走廊的掌控,就會更加明顯地暴露在游牧風暴之下。后來的唐朝因內亂失去這條防線,就不得不長期面對“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的窘境。
河西走廊既是進攻通道
也是隔絕防線
作為漢朝揮向西方的拳頭,西域都護府的有效控制區還是塔里木盆地。針對整個西域地區的有效經營,也都是以這片區域為絕對核心內展開。
對漢朝駐軍而言,他們需要通過耕種發展經濟,又要利用好山川、沙漠、河流水澤作為屏障。所以必須依附于水源豐富、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軍政首府要位于轄區的中央位置,才能有效地和四方通信聯絡、維持統治。
漢朝的西域首府
必定建在轄區的中心位置
早在武帝晚期,桑弘羊就提出屯田輪臺之策,后來漢朝果然選擇將都護府設在那里。這一選址邏輯都被后來的中原王朝繼承,唐朝的西域都護府同樣坐落在輪臺以西的庫車地區。貌似接近的地理選址布局的背后,其實有著相近的軍事地理學考量。
漢唐兩朝的西域首府,都設在天山南路中段的庫車-輪臺地區。按照學者松田壽男的《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觀點:天山山脈是中亞腹地的一個巨大半島,阿克蘇—庫車—輪臺一線,位于這個巨大半島的中后部或根部。按徑流量、地下水量考量,就是一個肥沃的大號綠洲,或者說是“沙漠半島里的一個巨港”。由于天山這個半島處于西域大片沙漠荒地的中心,西域又是歐亞大陸的中心腹地,所以控制天山對于控制塔里木盆地有重大的意義。
天山山脈是
中亞腹地的一個巨大半島
拆解關鍵要素
天山南麓對農耕征服者來說異常緊要
接下來,我們可以逐個拆解這一地區對于農耕征服者的巨大意義:
首先是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阿克蘇+庫車+輪臺一線,位于天山南麓的中段位置。通過境內的烏孫古道可直接穿越天山,北接伊犁地區,東到焉耆和庫爾勒,西面通過巴楚可到喀什,南隔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和田相接。在中古時代,塔里木河尚未改道,其中的南河道會徑直穿越盆地中央。東晉僧人法顯從龜茲出發取經,就是走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順著河道來到和田地區。因此,庫車—阿克蘇地區最終成為漢唐兩朝輻射全西域的軍政中心。相比之下,喀什、于闐、若羌和吐魯番都沒有類似便利。
古代的塔里木河流域
幾乎可以涵蓋整個西域
此外,庫車-阿克蘇綠洲是南疆地區除焉耆-庫爾勒外,水資源最豐沛、植被覆蓋最好的區域。其內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多浪河等多條水域流經,天山山脈也能提供比較充沛的雪山融水,使阿克蘇地區的水資源最為豐富。
在今天的新疆少數民族語言中,很多地名都是以“蘇(水)”“布拉克(泉)”為后綴,然后加上以數字、顏色、人名、物名、地名、地理方位、性質和特點,組成完整的地名。比如“阿克蘇”的地名,直接來源于古代察合臺語中的“讓他流”。經過之后的語言流變,這一名稱簡化為“阿克蘇”,字面意義是“白河”,描述的是當地波浪滾滾。
即便在當代
水資源和綠洲依然有關鍵價值
對來自中原的駐軍而言,唯有水源較充沛的綠洲才能發揮農墾之便。后來,新疆地區的民族語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但從古到今,任何出生在那里或長期生活過的人,都能深刻理解水資源對此地的意義。畢竟,水資源多少直接關系到綠洲面積,而綠洲大小又直接關系到人口興衰。
兩漢時期,庫車是塔里木盆地中人口最多的王國。匈奴人駐牧的焉耆同樣規模可觀,而龜茲焉耆附近的輪臺、溫宿等小國也有較多人口。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西域社會,良好自然條件成為人類聚居地的最優選擇,更是衡量文明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相比之下,水源條件并不豐沛的塔里木南部邊緣,受限于人口稀少而國力更弱。
西域城邦的強弱
往往取決于綠洲面積
此外,庫車-阿克蘇地區還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鐵礦、銅礦和煤礦,以及從山體中冒出來的淺層石油。這些資源早早為西域先民所開發。最晚到南北朝時期,來自這些礦山的原料被用于打造金屬器皿,完全能滿足西域列國需求。
基于以上優點,中原帝國總是會相中阿克蘇-庫車-輪臺地區。古代的龜茲國,就是漢唐絲路之路重鎮,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人口眾多且較為富庶。從后來的歷史來看,以龜茲、于闐、疏勒等國為代表的西域城邦文明,在公元2-8世紀間創造出燦爛文化。不僅充分發揮財富和文明中介角色,也豐富了世界各大古文明之間的聯系。
古代的龜茲因經濟發達而成為區域文化中心
即便中原王朝衰敗,西域諸國間自相殘殺,龜茲仍可憑借自然稟賦崛起。南北朝時期的呂光攻入龜茲王城,就發現該國物阜民豐。宮中有用巨大陶罐儲存的葡萄美酒,可以經久不腐,以至于部分遠征軍將士寧可逗留而不東歸。
到唐朝早期,龜茲再次積累起雄厚國力,組織過規模可觀的抵抗軍。唐太宗和唐高宗便兩度將安西都護府設置于當地,承擔起管理西域職能。公元9世紀初,最后一任大都護郭昕還依托龜茲鎮和吐蕃人長期周旋。
龜茲的地緣魅力讓唐朝選擇其作為西域首府
同理,游牧豎立握住阿克蘇-庫車-輪臺這一生命線,可以通過駿馬,將塔里木盆地和北方草原聯起來。亦如中原王朝通過驛站、駝隊、烽火臺和郵遞鋪,讓西域和東土相勾連。
因此,在和匈奴人進行一系列廝殺后,漢朝環繞塔里木盆地修建三條烽燧帶。首先是從羅布泊到犁渠的烽燧帶,其次是從屯田據點犁渠延伸到了龜茲,最后是封堵準噶爾盆地南下的焉耆和博斯騰湖。
漢朝的烽燧系統
著力于保護天山南麓
與時俱進的變動
清朝時期的西域
軍政中心明顯不同于以往
直至清朝,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被海上貿易稀釋。西域的塔里木盆地仍舊與河西、關中、喀布爾、北印度等舊保持著聯系,只不過和盛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統轄全疆軍政事務的伊犁將軍位于伊犁,靠近現在的中哈邊境線,似違背前文所述的“地理中心原則”。
其實不然!由于徹底擊敗草原勁敵,清朝對新疆的有效控制強于以往,而“西域”實際范圍擴大。同時,沙俄從18世紀開始取代傳統游牧勢力,成為威脅新疆的最大隱患。前所未有的邊疆威脅,迫使清廷重新選擇全疆最高軍政機構的駐地,不可能將全疆的軍政首府設在和北疆交通不便的南疆地區。因此,甘肅、陜西、河北、山西的商幫紛紛前來“趕大營”,促進了烏魯木齊、奇臺等城鎮和內地的聯系。
擊敗準噶爾后
清朝對西域的控制力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結果,各族商隊帶動北疆地區的城鎮繁榮。早在漢唐時就出現過的絲路北道、新北道、白水澗道和走馬川道,紛紛在清朝中后期煥發出新的生機。一些今人不易察覺的生活細節是,也是在那個時代確立下基調。譬如在品種繁多、來源不一的新疆美食中,就能找到過油肉、過油肉拌面、揪片子、丸子湯等山西-陜西血統菜肴。過去上千年的經略邊疆之策,早已在不經意間細致入微地融入生活。可以說今天的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正是在某種意義上繼承漢唐的戰略選擇原則。
從漢唐至清朝再到今日,歷經了歷朝歷代版圖變化的潮起潮落,現代中國西域的實控邊界,其實就是漢唐時代西域兵鋒所達的最遠處。在不經意間,歷史走完了一個個的輪回......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