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2025年的智能家居行業,正站在萬億市場的門檻上,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2萬億美元。平頭熊智能作為國內智能家居領域的“新國貨”代表,憑借高性價比產品和場景化解決方案迅速崛起,其產品覆蓋全國30余個省份、300多家門店,并在上海國際智能家居展上獲得央視關注。
然而,行業繁榮的表象下,平頭熊正面臨三重危機。例如,技術路徑依賴導致其創新遇到瓶頸、頭部品牌與新興玩家的雙重擠壓、供應鏈成本高企與盈利模式單一化。而如何在技術迭代、市場博弈與資本寒冬中實現突圍,成為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命題。
技術路徑依賴與創新瓶頸
眾所周知,智能硬件賽道,最為核心的是硬件技術。但是作為行業內活躍的企業之一,平頭熊智能的硬件技術迭代,卻有一定的滯后性。尤其是WiFi協議,更是把“雙刃劍”。
公開資料顯示,平頭熊智能的核心產品線以智能開關、燈光控制和窗簾電機為主,依賴WiFi協議實現設備互聯。盡管其推出的智能屏幕開關X1憑借4英寸高清屏和8路場景聯動功能引發市場關注,但WiFi協議的高功耗和路由器帶機量限制仍是硬傷。
例如,用戶部署10盞智能燈需占用10個WiFi連接,對家庭網絡穩定性要求極高,而競爭對手綠米通過Zigbee協議實現了低功耗、高穩定性的解決方案。
這一技術差異直接影響了用戶長期體驗,尤其在老舊住宅改造中,平頭熊僅提供零火版開關,而綠米的單火版產品更適配存量房市場需求,進一步暴露其技術靈活性不足。
與此同時,平頭熊智能軟件生態的開放性不足,從“控制中樞”到“全場景智能”的缺失,也是平頭熊智能所面臨的新挑戰。
據了解,平頭熊雖支持米家APP聯動,但其智能場景設置功能仍顯單一。例如,用戶無法通過單一動作實現“開/關燈”的雙向控制,需依賴復雜互鎖邏輯,而綠米、歐瑞博等品牌已實現更直觀的交互設計。
此外,平頭熊尚未構建獨立的全屋智能操作系統,過度依賴第三方平臺削弱了品牌壁壘。反觀華為鴻蒙系統,通過開放生態吸引開發者,形成設備互聯的“超級終端”效應,平頭熊在生態構建上的滯后性,可能使其在長期競爭中邊緣化。
而且,AI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從“執行指令”到“主動服務”的差距,也在限制平頭熊智能的發展。據了解,盡管平頭熊智能在展會上強調“智能生活”理念,但其產品仍以執行指令為主,缺乏基于用戶行為的主動學習與預測能力。
相比之下,谷歌Nest通過AI代理技術實現設備自主決策(如根據用戶習慣自動調節溫濕度),而平頭熊在算法研發和數據處理上的投入明顯不足。
例如,2024年推出的毫米波人體存在傳感器,雖能檢測靜態人體,但在AI驅動的個性化服務(如健康監測、行為預測)上仍未突破,技術護城河尚未形成。
頭部降維與新興顛覆的雙重夾擊
對于平頭熊智能而言,頭部品牌的降維打擊,以及生態鏈整合與價格戰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據分析,綠米、歐瑞博等頭部企業通過技術積累和資本優勢,持續擠壓平頭熊的市場空間。
例如,綠米憑借Zigbee協議和單火版開關覆蓋老舊住宅改造需求,而平頭熊的產品線則局限在零火版,導致存量市場的滲透率不足,因此在市場上也難以與該類頭部品牌抗衡。
圖源:平頭熊智能官網
更為嚴峻的是,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以生態鏈整合能力發起“降維打擊”,也是平頭熊智能不可忽視的挑戰。
例如,小米有品直接銷售平頭熊產品,但同時以低價策略推廣自有品牌,壓縮其利潤空間。而2025年,小米智能家居生態設備數突破10億臺,平臺效應進一步強化,平頭熊若無法擺脫“代工化”標簽,恐會淪為生態鏈末端的附庸。
此外,新興玩家的顛覆性創新,尤其是AIoT與智能體革命,也給技術能力不足的平頭熊智能提出了新的挑戰。
眾所周知,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催生了“智能體”(Autonomous Agents)等新形態產品。這類設備能夠自主完成多步驟任務(如根據環境自動調節溫濕度并聯動安防系統)。而平頭熊以“控制中樞”為核心的產品模式,自然也會因此受到沖擊。
例如,初創公司Autonomous Lab推出的智能體設備,通過大模型實現自然語言交互,用戶僅需語音指令即可完成復雜場景設置,而平頭熊仍依賴手動編程,用戶體驗差距顯著。
為了擴大市場,平頭熊也通過海外布局來突破業務瓶頸。但是標準認證與本地化缺失等隱形壁壘的存在,也讓平頭熊的國際化進程十分緩慢。
要知道,歐美市場對數據隱私(如GDPR)和產品認證(UL、CE)要求嚴苛,而平頭熊當前的產品尚未完全適配海外標準。相比之下,施耐德、路創等國際品牌憑借本地化服務體系和長期技術積累,占據高端市場。
而即便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平頭熊智能也面臨涂鴉智能等中國同行的激烈競爭。而且,后者通過開放平臺戰略吸引全球開發者,構建更靈活的生態。
成本壓力與盈利模式困境
決定平頭熊智能盈利能力的,一方面是供應鏈成本,另一方面是其產品的售價與利潤空間。據分析,芯片供應鏈與勞動力成本的雙重擠壓,讓平頭熊在盈利能力方面面臨考驗。
例如,平頭熊智能的智能設備依賴進口芯片和傳感器,而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場競爭加劇,英偉達、博通等企業主導高端市場,導致平頭熊的采購成本上升,盈利空間也被進一步擠壓。
此外,平頭熊智能的國內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長8%,進一步壓縮毛利率。盡管平頭熊通過萬人規模的廣州生產基地實現部分成本控制,但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
與此同時,價格戰下的盈利難題,也是平頭熊智能繞不開的現實矛盾。尤其是硬件銷售與增值服務的失衡,讓其盈利模式過于單一,盈利焦慮也揮之不去。
為了應對競爭,平頭熊智能也采取了低價策略(智能開關價格比綠米低30%),但硬件銷售占總收入超90%,單一盈利模式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
反觀頭部企業,綠米通過“硬件+軟件服務+數據增值”模式,將訂閱服務收入占比提升至25%;華為則依托鴻蒙系統,向開發者收取生態分成,形成多元收入結構。平頭熊智能在數據變現和訂閱服務上的探索仍處于初級階段,用戶付費意愿不足制約其盈利升級。
平頭熊智能的盈利壓力,還體現在研發投入與資本壓力方面。尤其是其技術迭代,更是無異于在與行業其他玩家賽跑,能否跑贏其他玩家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據了解,智能家居行業的技術迭代周期縮短至6-12個月,平頭熊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保持其核心競爭力。從研發投入來看,2024年其研發費用占營收比僅為5%,低于行業平均的8%。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AI硬件企業的估值趨于理性,融資難度增加也讓平頭熊智能未來在資本層面難以持續。可以預見,如果平頭熊無法通過IPO或戰略投資獲取資金,平頭熊可能陷入“研發投入不足—產品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流失”的惡性循環。
作為國內智能家居賽道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平頭熊智能實現了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技術突圍,包括其加速向低功耗協議(如Matter)轉型,研發自主AI算法,提升設備智能化水平;以及借鑒其“開關面板按鍵結構”專利的模塊化設計,推出可定制化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
與此同時,平頭熊智還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生態重構。包括平臺戰略與國際化布局。例如,通過構建開放API,吸引第三方開發者豐富應用場景,同時與小米、華為等生態互補而非競爭。而在國際化布局方面,則通過合資或并購進入歐美市場,適配本地標準并建立服務體系。
結語
值得慶幸的是,在盈利挑戰之下,平頭熊智能也推出了“智能家居保險”、“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務,挖掘用戶數據價值,從而對其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將其業務由“賣硬件”轉向“賣服務”。
不可否認,智能家居賽道,前景十分可期。但是綜合平頭熊智能的發展不難看出,其面臨的挑戰卻映射出中國智能家居行業的共性挑戰,也即在規模擴張與技術創新之間,如何尋找平衡。
而平頭熊智能唯有以技術為矛、生態為盾,方能在行業洗牌中立于不敗之地。未來五年,這場“生死時速”的競賽將決定誰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全球智能家居的領軍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