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3月2日,是陳學溶誕辰109周年。
陳學溶,氣象學家,“全國氣象科技貢獻獎”獲得者,被譽為 “中國現代氣象學史活字典”。他見證了中國現代氣象事業從萌芽到發展壯大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立體的氣象人生閱歷。
1935年6月的一天,竺可楨來到泰山視察日觀峰氣象臺的建設情況。他向一位氣象臺的年輕工作人員詢問:“泰山下雨的時候刮什么風?”
這位年輕人工作不久,情況還不太熟悉,回答得有些含糊:“大概是西南風。”
竺可楨聽后點了點頭。“泰山是西南風下雨,可能是因為泰山海拔1500米,高空是西南風,下面是東北風,西南風爬到了東北風的上面,上升的過程中水汽凝結就下雨。”
隨后,竺可楨勉勵這位年輕人,希望他珍惜在泰山工作的機會。“山上的情形,地面的觀測人員是不能領會到的。”當時,這位年輕人來到泰山日觀峰氣象臺工作不到2個月。
這位年輕人親歷了中國近現代氣象事業發展歷程,被譽為中國“氣象活字典”。他就是陳學溶。
陳學溶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師從竺可楨:開啟氣象之路
1916年,陳學溶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貧困家庭,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讀完初中和高中。窘迫的家庭情況,不允許他繼續報考大學。
未來的路該怎么走,陳學溶心中一片茫然,他開始為生計彷徨焦慮。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影響他一輩子的人——氣象大師竺可楨。
有一天,陳學溶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招生廣告: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舉辦的氣象練習班擬招收學員,畢業后起始月薪40元。這個氣象練習班正是竺可楨創立的。
1934年,在第三屆氣象練習班招考中,18歲的陳學溶名列榜首,被順利錄取,師從竺可楨學習氣象學,從此開始了他的氣象之路。
1935年畢業后,陳學溶被分配到泰山日觀峰氣象臺工作。泰山上生活艱苦、寂寞,工作重復、繁瑣,要求卻十分嚴格,沒有多少人愿意去那里工作。但陳學溶一干就是兩年,專心進行氣象觀測、統計,做好每份報表,從沒請過假。
此后,無論是隨南京氣象研究所遷往漢口、重慶工作,還是奉調至西安建立西安頭等測候所,抑或在中國航空公司從事民航氣象工作、在江蘇省氣象局從事天氣業務管理以及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陳學溶總是一絲不茍、兢兢業業。
1987年10月16日
陳學溶在南京氣象學院辦公室伏案工作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認真和細致,讓陳學溶為我國氣象事業作出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
他開創了我國中小尺度天氣分析的先河。原中央氣象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程純樞認為,陳學溶關于1953年梅雨季節六月江淮地區和長江兩岸的暴雨研究,是我國暴雨成因研究的開端,暴雨與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密切相關。
陳學溶制定了我國民航氣象服務規范,由于這份規范內容比較詳盡,切合實際,中國民用航空局多年來仍在執行其中的有關條文。
1984年,中國氣象學會向陳學溶授予“從事氣象工作五十年的前輩專家”。2004年,陳學溶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氣象科技貢獻獎”。
研究竺可楨:99歲的“老義工”
1988年退休后,致力于中國近現代氣象史研究,成了陳學溶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2001年,《竺可楨全集》編纂工作正式啟動。2002年,87歲高齡的陳學溶被《竺可楨全集》編委會聘為特邀校審。
2013年6月7日,陳學溶在南京家中
校審《竺可楨全集》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竺可楨全集》是名副其實的煌煌巨著,共24卷,約2000萬字。陳學溶不顧年事已高,一心只想著為恩師再做些事,為氣象事業再做些事。
這一干,就是13年。
他對“人、事、時、地、物”的考證非常精準,除親歷親見外,考證務必求真求實。為了查找資料,他自己動手,為一個數據、一個典故、一個疑問,東翻西找,不查到確定答案,絕不罷休。
他一天最多的時間是坐在桌前臺燈下,舉著放大鏡看書、看報、校對《竺可楨全集》。常常女兒喊他“吃飯了”,他會詫異地問:“又吃飯啦,怎么又到吃飯時間了?”
其實,1998年之后,陳老每隔兩三年都要與病魔搏斗一番。2005年,他被查出結腸癌。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他堅決要求盡快動手術,“哪怕手術臺上下不來,我自己負責!我只要兩年時間,再給我兩年時間,手上的事能做完,我就滿足了!”
就這樣,抱著強烈的意念,陳學溶積極配合治療,身體剛一康復,就又投入《竺可楨全集》的審校工作中,最終出色完成了任務。
2014年,《竺可楨全集》24卷終于全部出齊。已經99歲的“老義工”陳學溶激動地說:“能為以后研究歷史的人提供一部真實的史料,我心足矣!”
2016年,百歲氣象老人陳學溶去世。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采集成員、著名軍旅作家鐵竹偉這樣評價他:“縱看陳教授的人生經歷,沒有驚天動地的發明創造,卻一步一個腳印,把平凡人的生活活到極致。他真像南京古城墻根的二月蘭,每一朵談不上國色天香,排成陣,連成片,形成花海,就自然生成了一道優雅獨特的風景線。”
在《竺可楨全集》的腰封上有這樣一句話:“歷史因細節而生動,往事因親歷而鮮活”,這或許也是陳學溶百歲人生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樊洪業等整理. 我的氣象生涯: 陳學溶百歲自述[M].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2]賈冰. 陳學溶:百年風雨氣象情[N]. 中國氣象報, 2015-04-03.
[3]倪東鴻,陳德東. 陳學溶:百年風雨路 眷眷氣象情[N]. 中國科學報, 2015-02-27.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