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為孩子好,是父母最無私的付出。
只不過對孩子的愛過載了,對孩子的容忍零底線以及過于在乎孩子的感受時,就容易讓孩子剛開始有點任性,而后在父母的一再讓步下更加變本加厲。
對于父母來說,溺愛孩子和過度共情是個坑,看似愛孩子,實則比較坑孩,直至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完全失控。
在家長咨詢的過程中,我也遇到因為對孩子過度溺愛,導致孩子變得很任性,脾氣很大,父母一點不合自己的意就發脾氣,甚至還會對父母動手。
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個方面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過于嬌慣。捧在手心,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即便父母覺得不合理,不想答應的事情,也在孩子的哭鬧下,完全應允。
另一個方面是孩子在父母的一步步退讓和過度滿足時,就會得到一個信號:
只要我哭,只要我鬧,只要我大吼大叫,只要我不依不饒,我就能得到滿足。
對于一個幼兒來說,用哭鬧和發脾氣來威脅父母,是爭取利益和獲得滿足特別有效的渠道。
但對一個青春期孩子來說,如果還用幼兒時期對父母的方法如法炮制,還能有效之下,那么孩子會將威脅父母的伎倆多元化和重復化。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威脅父母來爭取自己利益和滿足的方式更多:
比如哭鬧、不吃飯、大吵大叫、砸東西、摔東西,甚至威脅父母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不活了。
父母一見孩子說出要損害自己身體的話,或者見不得孩子大吵大鬧,就很快讓步,滿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
那么,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共情方式,就相當于給孩子了一個信號:
只要折騰,只要不依不饒,只要大吵大鬧,只要我拿“不給就跳”,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任何。
被父母溺愛和過度共情的孩子,會拿不給手機就吵鬧,不讓玩游戲就去跳樓,不滿足我的條件,我就一直鬧騰和讓家人不得安寧。
父母很疑惑:我的孩子為什么變成了這樣?怎么如此棘手?我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有所收斂。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無底線的退讓,才讓孩子在威脅父母之中嘗到了甜頭,愈發變本加厲,也愈發失控。
父母愛孩子的心很偉大,但父母無原則縱然孩子的行為很可悲。
對于一個日漸長大的孩子,父母不能拿養育幼兒的態度來養育青春期的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界限感和規則感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對底線問題。哪些事情是可以被允許的?哪些事情是不能被允許的?哪些是道德規范?
這是父母必須要教會孩子厘清的。當孩子對規則有所敬畏,對父母尊敬時就不會蹬鼻子上臉,也知道用正確的途徑去爭取利益,而不是用極端和威脅的方式來獲取。
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威脅和任性,更多是因為父母太多次數對于威脅和孩子任性的允許,才會導致孩子有一種錯覺:
只要我威脅父母,他們就會就范,我就會獲取自己的利益。
當孩子對父母的訴求變成一種威脅和極端的方式時,孩子就會非常任性和無視規則,也會像幼兒期一樣通過哭鬧和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當然,父母也會提出自己的擔心:
青春期的孩子萬一真想不開,出了點什么事怎么辦?我答應孩子所有的要求,也只是怕孩子出事。
這種擔心也是必要的。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的確會因為一時沖動做出極端的事,但這是一個極小的概率,父母并不能因為恐懼而放大化發生的概率,甚至腦補成:
只要我不答應,孩子就會出事。
在擔心和恐懼過度化時,父母就會因為害怕出事,趕緊答應孩子所有的要求。
當孩子拿“你不答應,我就不活了”來威脅父母時,父母更好的做法是覺察和分析:
首先,孩子有沒有負情緒積壓太久,是否有抑郁和曾有過特別極端的行為?
其次,孩子只是嚇唬一下,還是有厭世想法很久了?
最后,父母不要言語刺激,諸如不活了就趕緊去死,而是冷處理一下,既不要把孩子的話太當真,也不要把孩子的話不當真。
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態度要溫和,但該不允許還要不允許。
父母不能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只答應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可以有商有量。教孩子在爭取權益時也需要匹配相應的義務,讓孩子有自我承擔意識。
這時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溝通就會更恰如其分了,邊界感也清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