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喧囂的臺東商圈,已成為城市商街的典范,它經歷了多次變遷,見證了老東鎮的發展與變革。從歷史的印記到現代的商業活力,這片老城區的蛻變不僅反映了城市的發展,也折射出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的轉變。
翻天巨變的臺東三路周邊,每日里人來熙攘,到處洋溢著現代時尚的氣息。每次來到這里,總會看到有新的店鋪出現。新老交替,意味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但新的面孔的不斷更迭,也意味著老業態的大浪淘沙。
臺東一路與福寺路的轉角,或許只有喜歡念舊的老青島人會感嘆一番,會想起舊時的一些樣子,會與家人或朋友嘮叨幾句過往的舊事。
這里是曾經著名的的臺東市場樓,這里有許多人依然難忘的遵義劇院。
青島的電影院歷史悠久,隨著年代久遠、舊城改造、社會發展等多種原因,大部分老電影院已經拆除,有的改造后另做了它用,但它們留給我們的是太多難忘的回憶。
說起老影院、老劇院,老青島人總有聊不完話題、道不盡的回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遵義劇院與大光明電影院、臺東電影院共同撐起了臺東的繁華。尤其是在物質與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里,為老臺東以及周邊的民眾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而每遇好看的片子,這里總是人頭攢動,像過節一般,人們常為“搶”到一張電影票而神采飛揚……
遵義劇院舊影(毛衛東攝影)
作為一個老臺東,又在臺東三路工作了多年,曾位于福寺路4號的遵義劇院可以說是記憶猶新。一直有些遺憾沒有留下它的舊影,前些年僅在毛衛東老師的攝影展里發現了一張,也是實屬難得了。照片中影院大門右側的門洞,是臺東市場樓的東大門。目睹舊影,仿佛又看到當年的遵義劇院門口人山人海,涌動不息,門前兩側停滿了自行車。市場樓周邊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售票窗口前排著長隊買票的人們……
遵義劇院的歷史,就要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臺東市場樓說起。而老劇院最初的門牌號,也就是它的正大門,就是上圖中的這個位置,臺東三路63號,后來的老二百(臺東市場百貨商店)的地址。六十年代改造時,正門改造了福寺路上。
1927年7月12日,由市政當局主持,臺東鎮商業代表楊圣訓等人籌集股資5萬元,承領官地,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創建了臺東商業市場,定名為膠澳臺東區商業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呈報北洋政府實業部。1928年2月4日,臺東商業市場被核準發給注冊執照。
關于光陸戲院的歷史由來,翻閱網絡多如此介紹:市場福寺路的東南角建成了一座商業茶臺,由商人萬仲義和劉德美出資創辦,上演京劇以及一些地方戲。查了一下檔案資料,未能找到萬仲義的信息,而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實有劉德美在福寺路市場樓內經營并居住,并是“德合成”商號經理,但其主業卻是青菜水果。
這處介紹中的商業茶臺,我們在多本史料中找到了對于它的簡介。
1931年《青島指南》中,關于此戲園的介紹。
臺東鎮小菜場,為商人楊圣訓等募集商股所創設,完全為商辦之市場。內除魚肉菜果等攤場外,并設有戲園一所,書場兩處,以供平民之娛樂。
1933年《青島指南》,京戲院的介紹中,這里叫做”同樂茶園“。
同樂茶園,在臺東鎮商業市場。座位價目,日戲頭等二角,二等一角。夜戲頭等四角,二等兩角。包廂全座四元,每位四角。水果干果每盤一角。案目小賬,隨客賞給。
1937年《青島概覽》與1939年《青島指南》中,臺東三路63號的這處戲園,名曰東鎮商業舞臺,演出種類京劇和評劇,開演時間為十二時至四時,夜七時至十一時。商業舞臺這個名字也是符合臺東鎮這處最大戲院的規模。
1939年8月,平度路22號德 “新新大舞臺”(永安大戲院) 因經營不善, 由“光陸大戲院”接管。8月23日,“光陸大戲院”致青島市商會的一份呈函中:
因新新大舞臺營業不振無力進行,業由商等出資接兌,另營光陸大戲院事業,一切手續情形已經登諸報端,詳細聲明并經呈請青島特別市社會局警察局準予備案給照開業外,所有營業轉移名稱變更情形理合備文呈報鈞會登記備案。
平度路光陸大戲院更名的這個時間,也是東鎮光陸的成名時間。該年,轉由呂耕三、裴君衡、趙蘭亭、王逸塵等人合伙經營,改名為“光陸戲院”,以演出以京劇為主,偶爾也放映電影。
在收藏網站發現一張民國33年的合伙契約書影印件,其中的內容頗感興趣,對于舊青島幾家光陸戲院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新的發現。
合伙契約書
呂耕三、趙蘭亭、王逸塵,以前與裴君衡合營平度路光陸大戲院及東鎮光陸、慈光兩戲院、海泊路光陸戲院,因與裴君衡意見分歧,經呂耕三、趙蘭亭、王逸塵與裴君衡清算分伙,計開平度路、海泊路兩光陸歸裴君衡管理,東鎮光陸、慈光歸呂耕三、趙蘭亭、王逸塵接管,另外由裴君衡找補國幣拾萬元當歸呂耕三、趙蘭亭、王逸塵。將現款按舊股呂耕三壹萬貳仟圓,趙蘭亭九千圓,王逸塵八千圓,應得分劈清楚。將東鎮光陸慈光兩院接收管理。三人議定重組織合伙事業,成立三明公司。自公司成立,另立有合資契約書,三人各執其一。為鄭重起見,先定此書存證。
呂耕三、趙蘭亭、王逸塵 33年2月3曰
從中可見,呂耕三等人合伙經營的影戲院,除平度路22號光陸大戲院和臺東三路63號的光陸戲院外,還有東鎮云門一路23號的慈光電影院(六十年代更名”臺東電影院“),而海泊路的光陸戲院,就是現廣興里內的那座早已消失的小戲院。那段時期,為區別幾家“光陸”,人們就把平度路上的稱作“大光陸”,東鎮的叫做“小光陸”。
1944年,因裴君衡退出,東鎮的光陸戲院和慈光電影院改由呂耕三、王逸塵、趙蘭亭三人合資經營。四十年代后期的《青島市電影戲劇同業公會會員名冊》中,光陸戲院的經理人登記信息不知為何經常變化,1946年是昌邑人張漢亭,1947年分別是呂富琛和天津人周麟昆,次年又改為張漢亭。
1949年11月10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財政局娛樂捐收款單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光陸戲院恢復營業,在上圖這張收款單中,“光陸戲院”的地址依然是臺東三路六十三號。在票別一欄中,還能看到老戲迷熟悉的池票、樓票、邊票以及它們的出票數。
1951年4月,光陸戲院由青島市文教局接管。其后進行了兩次大修,更新設備,增加座位。文革一段時期,全國興起改名潮,青島也未能幸免。影劇院也紛紛隨之改名,1966年,光陸大戲院更名為“遵義劇院”,直至新世紀初拆除。
遵義劇院建筑面積2651平方米,鋼架結構,有座位1225個,舞臺設備齊全,除接待演出團體外,經常放映電影。那時候,能有張票進去看電影或者是聽場戲都是件很時興的事。七、八十年代,每當一場新電影的放映,都會成為當時島城市民日常生活中一件津津樂道的大事。
歌舞廳紅火的時候,遵義劇院曾經開辦的“夜明珠歌舞都”
遵義劇院的場地規模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它和臨近的大光明電影院經常被周邊的學校和工廠包場。不過我的小學臺湛路和中學四十七中,定點的電影院都是大光明,倒是很少去遵義。
上中學的時候,有段時間遵義劇院的娛樂活動很多,在那里還真看過不少演出,霹靂舞大賽、“日寶杯”吉他大獎賽、青島歌舞團的演出等等。后來就業在第二百貨商店,離著遵義劇院更是近在咫尺,九十年代初與同事看了多場電影。可惜它拆除的時候沒能看到,那時我已離開了原單位,隨著南仲家洼的拆遷搬到了浮山后。
1991年至1992年,遵義劇院進行了內部改造,增設舞廳、卡拉OK廳和錄像廳,并更換了座椅。
照片中的同一位置就是當年的遵義劇院,電影還未開場,會從右邊的大門洞進去,沿著市場樓里面轉一圈,消磨一下時間。依然記得一樓腳下難掩歲月痕跡的一排光滑圓潤的石板路,還有那終日光線昏暗的臺東市場百貨店。
1994年,青島市區劃大調整,撤銷臺東區,其行政區域并入市北區,臺東區這個老青島重要的建置成為了歷史。臺東市場樓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被列入舊城改造之列。
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影院紛紛開始轉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遵義劇院也開始日漸冷落。1998年,又引資對一層大廳及舞臺進行改造,增加多種經營場所。2000年,自籌資金30萬元,將休息廳、售票室、倉庫、舞廳等附屬房屋改造成4個錄像廳、投影廳。
2002年6月,為了配合引進萬達沃爾瑪購物廣場項目,歷經七十多年歷史滄桑的的老市場樓消失于城市改造的大潮中。遵義劇院,這座曾經老青島的第二大戲院也就此消失了。
曾經臺東三路63號的大門呢處,同樣是舊跡無蹤。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初起,到三、四十年代的輝煌;從六十年代的更名,到七、八十年代的再度紅火;從九十年代后期的逐漸衰敗,到新世紀初的徹底消失。遵義劇院經歷了多次歲月的洗禮,也承載了幾代島城人的回憶。那座曾經陪伴無數觀眾并給他們帶來歡樂的老劇院,不覺間已消失二十多年,而有關它的故事,還一直留存于人們的心底。
資料參考:青島檔案信息網、青島市志·文化卷、1931年、1933、1939年《青島指南》、1937年《青島概覽》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