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成都一教師因發布迪士尼游玩照片遭家長指控“推崇西方文化”,杭州一教師因拍攝跳舞視頻被家長質疑“有損師德”,南京一教師在酒吧自拍引發“作風問題”投訴……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現實:社交媒體時代,教師似乎成了“透明人”。他們的朋友圈動態被截屏傳閱,成為師德考評材料。當三尺講臺延伸至九宮格,教師如何守住職業與生活的邊界?
最近發生的山東某中學教師朋友圈事件具有典型性,該教師發布露營地藍天白云、深夜火鍋熱氣騰騰等照片后,家長截圖并配上“不務正業”“不配為師”等文字,將這位教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朋友圈作為半公開場域,模糊了公私界限。教師賬號包含家長、同事、學生等多重社會關系,每條動態都可能被二次傳播解構。這種數字身份的多重投射迫使教師進行24小時印象管理,當私人空間成為公共“教案”,會對教師造成不小的壓力。
傳統“天地君親師”的倫理秩序使教師被賦予“圣人化”的社會期待。家長對教師朋友圈的批判本質是將教師視為教育工具而非完整的人。這種認知導致教師必須時刻扮演“道德完人”,隱藏起真實的性格和興趣愛好,而這種自我審查恰恰消解了教育最需要的真誠特質——當教師連分享一朵野花的勇氣都被剝奪,又怎能期待他們在講臺上培育出鮮活的生命?
醫生深夜聚餐不會被質疑醫術,警察休假旅游無人苛責,教師假期旅游發朋友圈卻被詬病,這種差異暴露出社會對教師群體的道德綁架。因此,破解教師權利邊界困境,要從多維度展開協同治理。
一是政策護航。202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進一步加強尊師惠師工作的若干措施》,通過頂層設計確立了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加強教師待遇保障,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文件明確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各地要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為教師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斷增強教師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诖耍逃芾聿块T應配套制定教師數字空間管理細則,厘清職業行為與私人生活的數字邊界,比如通過建立教學通信工具準入制度,規范工作賬號使用范圍等。
二是技術賦權。教師群體應掌握社交媒體的技術賦權功能,運用平臺分組管理技術建立家校專屬對話通道,同時在私人社交空間設置“個人生活記錄,與職業無關”等標識。技術性區隔策略既能保障必要的工作溝通,又能為私人生活構筑數字防火墻,實現職業責任與個人權利的動態平衡。
三是認知革新。社會認知層面應啟動價值調適工程,學校或相關組織可以展示教師攝影作品、旅行見聞、美食手記等工作之外的生活,給公眾樹立一個立體鮮活的教師形象,進而破除對教師群體的符號化認知,明晰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屬性和作為社會公民的權利邊界。
教育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而非道德表演。當我們要求教師必須時刻保持“櫥窗式生活”,實際上是在摧毀教育中最珍貴的人性溫度。真正的師德不應在火鍋升騰的熱氣中消散,而應在教師作為真實個體的生活體驗里生長。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浦江縣月泉中學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中國教師報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