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國產青春片與“爛片”這兩個字幾乎劃上等號的時候,國產青春劇,卻時不時地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
比如早年的《一起同過窗》,《你好,舊時光》。
以及近年的《風犬少年的天空》,以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它們以鶴立雞群的品質,默默地在給這一類型續命。
最近也有一部劇。
乍一看,它并沒脫離國產青春校園的劇情和人設的窠臼,也談不上有多高的熱度。
可,非但豆瓣開分7.8。
甚至于第13集,還以“封神”的口碑沖上了熱搜。
熱搜詐騙?
抱著懷疑的態度,Sir打開了這部劇,并追完了它。
一個想法——
我們之所以喜歡看青春劇,并不在于它有多精妙的故事。
而在于創作者是否理解“青春”的定義。
樹下有片紅房子
01
不妨,從被網友認為“封神”的第13集聊起。
2007年,女孩陳歡爾(楊肸子 飾)從縣城考入市一中,和家屬院中的景棲遲(翟瀟聞 飾)、宋叢(周柯宇 飾)成為了好朋友。
而第13集,卻是講述他們父母的關系。
父母們常見的狀態是什么?
爭吵。
歡爾的媽媽生日快到了,常年出差的爸爸也回了家。
溫馨團聚?
但很快,矛盾由一些小事疊加起來。
爸爸生氣怎么自己的洗漱用品全收起來了,媽媽卻看爸爸主動做的那些家務各種不順眼。
一言不合,這個家就變成了奇葩說開杠現場。
非但陳歡爾的家庭如此,其他兩個小伙伴的父母關系也大差不差。
父母們從不提起曾經的甜蜜,子女只看到日復一日的各種吵架的變體:
雙方對壘式,冷戰式,單方挨罵式。
這讓他們產生了懷疑——
會不會,他們的真愛不是彼此?
要知道,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對愛情的理解是純潔而神圣的,他們覺得,愛情應該是一道邏輯題,如果不是一開始的選擇錯誤,是不會有現在的結果的。
于是他們翻開父母年輕時的相冊。
試圖在這些舊照片中,找到當年真相的蛛絲馬跡。
然后呢?
一件很小的事情發生了。
父親幫母親過生日,策劃出了一個“生日驚喜”,結果弄巧成拙,驚喜變成驚嚇,于是只好做小伏低,安撫驚恐萬分的媽媽。
看著媽媽和爸爸喜笑顏開。
歡爾突然不想知道20年前愛情故事的答案了。
這一刻就挺好,不是嗎?
所以,這一集所說的僅僅是父母愛情?
是,也不是。
因為接下來,才是劇集的重點——
在景棲遲與歡爾回家的路上,此時,巷子里落下一場雨。
與20年前如出一轍。
20年前,家屬院的家長們那時還很年輕。
他們約在舞廳里,朝自己心目中的舞伴伸手。
共撐一把傘,雨中留電話。
原來他們從一開始的選擇就是彼此,沒有那些腦補的“故事”。
而20年后。
當歡爾在前面走,景棲遲的目光,也鎖定在她的背影上。
一前一后,不曾移開凝視的眼神。
是的,這場戲給了觀眾極強的氛圍感。
以至于網友說:
雖然用“封神”這個詞,的確太夸張了些。
可在國產青春劇里,這樣的場景,也是難得的巧思。
02
那么,這樣的“氛圍感”到底是怎么制造出來的?
演員的表演?
細膩的感情?
Sir的看法是,導演為了這一場戲,其實早已鋪滿了草蛇灰線。
最關鍵一招,紅色的入侵。
最后這一幕雨中,大家截圖歡爾和景棲遲的紅色情侶裝,覺得“甜”。
事實上,紅色從這一天一早就開始鋪墊了。
紅色第一次出現在相冊時,就在為最后一場戲做伏筆。
當鏡頭核心對準相冊中照片時,周圍其他照片的紅色就在角落蔓延。
之后的紅,則和“家”有關:
歡爾家布置的生日裝飾,媽媽生日蛋糕底的顏色,甚至那張驚喜卡,都是紅字。
它延伸關聯起劇中的多個情緒場景。
歡爾從家里出來,來到和景棲遲他們的秘密基地,那里的頂棚,就是一塊紅布。
這是“傘”的初始形態。
最終,它變成了20年前的一把紅傘,和20年后男女主雨中奔跑的紅衣。
第二招,則是鏡頭的律動。
導演在兩人巷中漫步的中景,插入景棲遲的主觀視點——
視線集中在陳歡爾的左肩,而后的移動焦點將兩人情感的流動可視化。
這樣的運動鏡頭和一般青春劇的固定機位和正反打相比,更強調了:
在流逝的時間中,將瞬間的永恒拉長。
除了這兩招呢?
最重要的,其實是劇集做了系統性的、持續的安全托舉——
它打造了一個細膩、真實、美好的青春烏托邦。
比如,用中式夢核元素喚醒90后記憶。
搬家時候的塑料包、涼席。
同學的爸爸出差帶來的稀缺零食——一盒丹麥曲奇。
人手一盤的新概念英語磁帶。
合宿的時候在下鋪打電筒玩塔羅,老師查房就三個人擠在一條被子里……
又比如,一個能始終托起孩子成長的家屬樓社區。
就像希拉里說過的那句:“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努力。”
一個家庭的問題,往往由四個家庭合力解決。
歡爾的媽媽總是不在家,宋叢媽媽便每次多炒一些菜,放在飯盒里讓孩子們在秘密基地分享。
景棲遲扭傷了腿,最先給他藥方,也是在醫院工作的宋叔。
歡爾媽媽度過的第一個寂寥的春節,也是阿姨們主動上門打麻將驅散寂寞。
在這樣的“紅房子”里,情感不再是原子化的。
不必去猜測信號那端的延遲反饋。
因為一低頭,就可以看見鄰家你喜歡的那個人,抬頭對你元氣地微笑,說“我沒事”。
沒錯,這樣的美好,顯得有些失真。
可是經歷了大量爭吵、分手、生離死別的國產青春片后,Sir倒是很理解為什么觀眾會喜歡這樣的“失真”。
就像前兩天說的——
愛情片的難度在于境遇的塑造,尤其是在兩性話題尖銳的當下,如何制造一個雙方都能理解的虛幻夢境,這才是最重要。
青春片也是如此。
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充滿著撕逼與狗血的青春。
而是一段值得懷念的過去。
能夠做到這些,哪怕是有一點點失真,觀眾也會原諒的吧。
03
可如果僅僅如此,Sir最多會覺得這是部勉強及格的劇。
它優缺點明顯。
屬于看下去無妨,棄了也沒有多大損失的一類劇。
但既然能上“第13集封神”的熱搜(如果不是片方營銷的話),以及取得豆瓣7.8的分數,至少可以看出,它并非只是渲染美好那么簡單。
至少Sir覺得,它相比于同類國產劇來說,更加準確地捕捉到了青春的特質。
比如,青春的深層次需求——
安全感。
怎么說?
就拿其中的一條女女線,陳歡爾和好朋友祁琪(鶴秋 飾)的友情來說。
原本她倆是親密的同桌,因為文理班分科之后,距離+心理的作用,漸行漸遠。
陳歡爾想盡了各種辦法,讓她們不要“分開”。
在祁琪分到文科班的那天生日,歡爾給她錄了一段全班同學的生日祝福。
即便兩棟教學樓相隔很遠,短短的課間10分鐘,歡爾一下課就跑過去見祁琪一面。
她想儀式性地做保證:我們的友情沒有消失。
不過,對于青春期的少女來說,“最好的朋友”這個詞的純粹與重量,足以引發一次情感海嘯。
祁琪接受不了歡爾對自己討厭的班長好,并把她帶進曾經的四人補習小組,她攤牌了:
我對友情是有占有欲的
如果做不了唯一
那么我寧愿我們只是同桌
階段性的同學
為什么這一段劇情會引發共鳴?
以至于不少人想起了自己曾經學生時代的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冷淡,漸行漸遠。
沒有下文,也沒有攤牌。
僅僅是情感代償嗎?
不。
或許更多的,是青春這個階段,正處于少年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中間地帶。
我們不再擁有兒時的安全感。
與此同時,又對不安全的未來充滿著擔憂。
于是極力地想留住時間。
而這樣的心理動機,則同時保留在兩個大相徑庭的角色身上。
呈現了她們內心的“恐懼”。
說白了,青春片的本質就是對成人世界的“抗拒”——
我不想只擁有一個階段性的關系。
我幻想永恒,幻想浪漫。
幻想我們永遠都有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于是,男女主之間到了大學,也遲遲沒有捅破窗戶紙。
因為,要維持那個青春烏托邦,友情似乎會比愛情更堅固。
于是,景棲遲拒絕學姐的示愛,理由是:“她讓我想起我們當年的英語老師?!?/p>
因為,學姐是“大人”,她不是那個安全青春烏托邦里的“我們”。
他們試圖讓高中時期的情愫永遠“保鮮”。
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建立喜歡的原因不是肉體吸引、不是現實經濟、不是順勢而為。
而是——
我真的能從你的眼睛里,看到一個最核心的“我”。
而你,則是我在發現“我自己”的路上,最重要的同路人。
所以你看。
整個劇的視聽語言,幾乎建立在“想停在此刻”與“終究留不住”的拉扯上。
劇本的時間向后推移,但影像仿佛在情感的推動下抗拒著這一刻。
雨巷的運動視點鏡頭同樣出現在公交車上四人閉環式的對望中,鏡頭也在努力一鏡表達所有人的關系,盡量少對切。
將青春酸澀的曖昧瞬間進行一個全景式的拉長。
而顏色更是在加深某一瞬間的浪漫濾鏡。
不僅僅是13集的紅色。
在第3集,女主和男二主動單獨補習時,兩人穿著同一色系的藍。
它指向一種回憶的再度美化,和宿命般聯結的渴求。
像這樣的用瞬間對抗流逝,還出現在景棲遲用DV機記錄學農后的班集體這一段。
用完全原生的、即興的表達,去對抗校園劇刻意的視聽設計。
那些笨拙的即興臺詞、臉上的笑意,都是在表達:我能不能把這一刻開心再拉長一點點。
是的,小時候總怕自己長不大,現在怕的是,長大了,回不去。
那時候,我們那么弱小,又那么容易滿足。
不那么復雜,也不那么貪心。
以至于如此輕易就獲得了當下的“奢侈品”——安全又牢固的情感支持。
可是。
我們也知道,再懷念,長大依舊是一種必然。
就像劇集的最后。
十年后的同學會,我們再一次面對DV里過去的自己。
或許只能對ta說:
或許我始終沒有過上“你”設想的日子。
但是。
我不會忘記“你”。
不會忘記曾經共同度過的時光。
如果哪一天,你發現許久沒有聯系的我,忽然在你最新的一條朋友圈上點下一個贊。
不要懷疑。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們的過去。
想到了那個2007年。
也許這個念頭,僅僅只有那么一分鐘,就被現實的煩惱沖散。
但在那一分鐘。
我很慶幸,我們曾一起走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