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利控股旗下的高端電動車品牌極星(Polestar)被曝在中國區啟動裁員,涉及銷售和運營部門約50人,被裁員工獲得“N+1”補償。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是極星科技“最后一波裁員”,售后部門將成為僅存的“留守團隊”。這一動作背后,不僅暴露了極星在華業務的潰退,更折射出豪華電動車市場淘汰賽的殘酷。
從高調入場到全面收縮
極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由極星汽車與吉利旗下的星紀魅族合資組建,初衷是強化中國市場的本土化運營。成立之初,極星中國將200多名員工轉入新公司,涵蓋銷售、售后等核心業務,僅保留采購、研發等基礎職能。然而僅一年半時間,這家合資公司便陷入困境:中國區銷量持續低迷,2024年全球銷量4.49萬輛中,中國市場占比不足10%,主力車型Polestar 4月銷最高僅400輛。與此同時,極星科技官網顯示,其在華37家門店中已有21家暫停營業。
定價失誤與本土化“水土不服”
極星的潰敗早有預兆。其車型定價策略被廣泛詬病:Polestar 3國內售價88萬元,比海外市場高出20萬元;即便降價至30萬元區間的Polestar 4,智能化配置和用戶體驗仍落后于小米、極氪等本土新勢力。一位汽車分析師指出:“極星技術依賴沃爾沃,但既未建立品牌溢價,又缺乏本土化運營能力,被戰略放棄是必然結果。”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管理權的割裂。盡管極星車型在中國生產并首發,但決策權長期掌握在瑞典總部,中國區權限有限。這種“歐洲設計+中國制造”的模式,導致其錯過新能源市場高速發展期。例如,2020年Polestar 2對標特斯拉Model 3時,因交付延遲被國產Model 3搶盡先機,最終淪為陪跑。
此次裁員被視為吉利控股“臺州宣言”戰略的延續。此前,幾何品牌已并入銀河系列,領克劃歸極氪體系,而極星的收縮進一步印證了吉利“聚焦核心品牌”的邏輯。2024年11月,極氪董事長安聰慧接任極星董事長,雖未直接合并,但極星已采用極氪的造車平臺,協同效應逐漸顯現。
財務壓力也是關鍵推手。2024年前三季度,極星營收同比下滑21%,凈虧損達8.6億美元。大股東沃爾沃去年減持股份至18%,吉利成為單一最大股東后,輸血意愿有限。為求生存,極星計劃將2025年全球銷量目標提升至15.5萬-16.5萬輛(較2024年增長超250%),但重心已轉向海外市場。
豪車淘汰賽的啟示
極星的困境并非個案。在特斯拉、小米等品牌通過價格戰和技術迭代“降維打擊”的當下,缺乏核心技術壁壘的二線豪華品牌舉步維艱。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突破40%,但增量紅利逐漸消失,競爭轉向存量博弈。極星曾試圖用魅族車機系統挽回局面,但用戶更看重性價比和智能化體驗,而非“北歐血統”的標簽。
未來,極星在華業務可能轉向“輕資產”模式:通過經銷商代理重建銷售網絡,但規模大幅縮減。其官網聲明強調“車主權益不受影響”,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不過是維持基本服務的“緩兵之計”。
極星的收縮,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殘酷真相:光靠“豪華”標簽和跨國背景已不足以立足。當消費者用錢包投票時,品牌溢價、本土化能力和技術迭代速度才是真正的護城河。對于極星而言,押注海外市場或許能暫緩危機,但若無法解決產品力與價格的失衡,這場豪車夢的結局恐怕早已注定。
總結:極星這次裁員,說白了就是在中國賣不動還虧錢,只能砍掉銷售團隊止損。車價定得比國外還貴,技術又沒比國產車強,消費者當然不買單。吉利現在忙著保親兒子極氪,極星這種“混血兒”自然成了被放棄的對象。往后極星想翻身,要么把車做得又便宜又能打,要么干脆去海外碰運氣——但這兩條路,哪條都不好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