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往往會將不同類型的服裝設計都簡單粗暴地歸類為“服裝設計”,但實際上,設計目的的不同會讓服裝設計有著不同的創作思路—對于時裝設計師來說,打造一個符合自己幻想中的形象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創作切入點;而對于電影戲服的設計師來說,烘托出人物身份的真實性往往更加重要。因而在時裝設計師跨界戲服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往往更多。
《酷兒》劇照
我們以最新的跨界合作為例,時裝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在2024年參與了導演Luca Guadagnino的兩部電影《挑戰者》與《酷兒》的服裝設計。在這兩部電影的服裝設計上,Anderson都力求還原主角的文化背景和相應的歷史元素。像是為了為《酷兒》中的兩位主演Daniel Craig以及Drew Starkey打造衣櫥,他認真瀏覽了1950年代的美國時裝歷史,并在其中增添不同情節下的服裝細節—譬如Daniel Craig的角色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沉溺于各種外界誘惑中,Anderson會在其服飾中加入汗漬、褶皺等潦草的細節予以呈現。
從Anderson對細節的考究以及電影最終的劇照可以看出,時裝設計師來創造人物衣櫥的一個好處便是在貼合人物的同時,能夠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而這些強烈的個人風格最終也成就了電影本身,讓服裝與影像一同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印記。
《第五元素》劇照
時裝設計師的風格優勢在科幻題材的電影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譬如在Luc Besson的科幻電影《第五元素》中,Jean Paul Gaultier便為其中的四位主角打造了超過1000套服裝造型。你在電影里可以看到他標志性的內衣外搭設計,以及影響整個1990年代末潮流的亮色單品搭配,在浮夸和未來主義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并由此延伸出了一整個太空歌劇的世界觀。
《太空英雌芭芭麗娜》劇照
另一個不得不提到的科幻電影與時裝設計師的經典合作,便是1968年由Jane Fonda主演的電影《太空英雌芭芭麗娜》。電影造型由1960年代“太空主義三杰”之一的Paco Rabanne打造,其將品牌標志性的鎖子甲元素運用在了女主的服裝之上,不僅成為了代表這一時期時裝風格的標志性影像,同時也影響了包括Nicolas Ghesquière等設計師對未來主義時裝創作的表達。
《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貓王》劇照
時裝設計上以先鋒和知識分子氣息著稱的Miuccia Prada在戲服設計的合作上則鐘情Baz Luhrmann這位以華麗場景著稱的導演。她先后為Luhrmann的三部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及《貓王》打造了靈動又華麗的時髦衣櫥。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結束的Prada 2025秋冬男裝系列發布秀上,Miuccia Prada還與Luhrmann的妻子、戲服設計師、藝術家Catherine Martins合作了秀場裝置。
《美國舞男》劇照
在更為現實的影視題材當中,時裝設計師也能更精準地呈現角色氣質。譬如Paul Schrader導演的《美國舞男》便找來Giorgio Armani合作,用其精湛的正裝設計來襯托出主角的自戀與狂妄。Yves Saint Laurent為Catherine Deneuve出演的代表作《白日美人》設計了一系列經典的造型,將自己標志性的游獵風格融入進女主角的日常之中。更別忘了Hubert de Givenchy為《蒂凡尼的早餐》設計的小黑裙,以及Gabrielle Chanel為《去年在馬倫巴》設計的套裝,兩位時裝大師打造的戲服都成為了影史的經典。
戲服要時髦嗎?這個問題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貼合角色塑造的前提之下,時裝設計師往往能用強烈的個人風格,從造型上為電影提升質感,并創造令人過目難忘的形象。
既然有影視導演邀請時裝設計師來為電影角色打造衣櫥,自然也有時尚品牌會向那些有才華的導演拋出橄欖枝,讓他們用自己的視覺語言為產品造夢。
導演們最早的時尚試驗田都在香水領域。這主要是因為,相比起受眾更小的時裝精品,單價低、利潤高的香水在營銷推廣上更愿意花大成本。而擅長用影片來講述故事的電影導演,能為這些香水賦予新的精神內涵,讓看到短片的觀眾可以立即將產品與特定的形象聯系起來,從而刺激購買欲。
Brad Pitt和Penélope Cruz出鏡Chanel經典手袋廣告
這類合作最具代表性例子的莫過于Chanel為其經典香水N°5打造的一系列短片,Chanel在不同時期邀請了不同的演員和導演共同為這一單品打造頗具風格的視頻廣告。從Nicole Kidman出鏡、Baz Luhrmann執導的《Le Film》,到Brad Pitt出鏡、《傲慢與偏見》的導演Joe Wright拍攝的《Wherever I Go》;從Estella Warren出鏡、Luc Besson執導的《Le musée》和《Le loup》,到Ridley Scott打造的《La Piscine》和《La Star》兩部短片,這些短片不僅體現了Chanel N°5想要傳遞的先鋒獨立的品牌精神,更成為了廣告營銷歷史上十分經典的案例。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大預算、大場景、大敘事的廣告也逐漸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但這并不代表著電影導演就此與時尚斷聯。相反,設計師和創意總監們依舊與導演們合作,共同為品牌文化添磚加瓦。
Spike Jonze拍攝的Kenzo World廣告
Kenzo就曾在2016年與《她》的導演Spike Jonze、編舞Ryan Heffington合作,邀請演員Margaret Qualley出鏡了品牌全新香水Kenzo World的視頻廣告。不同于傳統的香水廣告,Spike Jonze在這個短片中向自己為Fat Boy Slim拍攝的音樂錄影帶《Weapons of Choice》致敬,用頗為荒誕的舞蹈來展現了一個超現實的故事。隨后,這一經典廣告成為了許多導演致敬的對象。
熱愛文化的Alessandro Michele在擔任Gucci創作總監的時期也會與不同的導演進行合作,不過相比起那些負責過好萊塢巨制的大名字,他更傾向與以文藝片見長的導演們合作。
Gucci 2020春夏廣告大片
Gucci 2021春夏廣告大片
剛上任不久,他便與Coppola家族的另一位女性導演Gia Coppola合作,打造了一部名為《The Myth of Orpheus and Eurydice》的微電影,在當代紐約重現了一段浪漫凄美的神話故事。隨后他又與《龍蝦》的導演Yorgos Lanthimos共同創作了2020春夏廣告大片,又與《午夜牛郎》的導演Gus van Sant合作為2021春夏系列打造了《無邊序曲》系列短片,以故事的形式來呈現時裝。
Gucci 2025春夏廣告大片
值得一提的是,Michele的繼任者Sabato de Sarno,同樣對電影十分熱愛。在剛剛釋出不久的Gucci 2025春夏系列廣告中,他邀請導演Xavier Dolan進行平面大片和視頻的拍攝,后者細膩的鏡頭語言,將都市感的時裝轉變為了文藝敘事的一部分。
Prada短片《Castello Cavalcanti》
Miuccia Prada同樣也向導演們拋出過橄欖枝。2013年,導演Wes Anderson就受邀為Prada拍攝一支名為《Castello Cavalcanti》的短片,由Jason Schwartzman出演,短片以幽默荒誕的形式致敬了意大利導演費里尼的《甜蜜生活》和《阿瑪柯德》。
Prada短片《Past Forward》
更早之前,Prada在2005年邀請了《銀翼殺手》的導演Ridley Scott為其推出的第一支女士香水拍攝廣告大片。2010年,Ridley Scott又繼續擔任導演,與女兒Jordan Scott聯手為Prada打造名為《Thunder Perfect Mind》的全新香水廣告大片。不僅如此,Prada還與《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美國騙局》的導演David O. Russell合作,拍攝了一支名為《Past Forward》的短片,不以產品為賣點,而是用鏡頭來展現一首“電影詩歌”,用非線性的敘事手法來展現電影的魅力。
此外,Miuccia Prada同樣重視電影行業的女性力量,她在Miu Miu開展了一個名為“女人的故事”的長期項目,邀請世界各地的女性導演來拍攝她們的短片。Miuccia Prada希望借助這樣一個平臺,讓女性演員和導演提供自我觀點,見證歷史進程,以及反映社會現實。
作為時尚行業的“局外人”,電影導演給時尚品牌帶來的不僅是視覺語言上的全方位升級,同樣也在用自己的精神內核,為品牌注入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盡管導演與時裝設計之間有著明顯的技術區別,但事實上同屬為創意文化領域,其精神內核依舊互通。有些時裝設計師,并不滿足于電影結尾的服裝設計署名,于是選擇自己執導,拍攝屬于自己的故事。
《夜行動物》劇照
《單身男子》劇照
2006年,美國時裝設計師Tom Ford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工作室,隨后在2009年推出了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單身男子》,2016年又推出了改編自Austin Wright小說《Tony and Susan》的電影《夜行動物》。熱愛好萊塢星光的Ford,在兩部電影中都用其絕佳的品位塑造了頗具風格的電影世界,《夜行動物》更為他收獲了金球獎最佳劇本和最佳導演的提名。
對于Ford來說,他的導演思路和時裝創作過程是一樣的。“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我會將靈感進行分類,它們會被我歸類到大腦中的不同區間里。當我需要使用這些靈感的時候,它們就會帶著我的個人印記再度被我調出—這時候我已經無法分清楚具體的靈感來源是什么了。而我拍攝電影的過程,就很類似時裝創作。”在一次采訪中他如此說道。
Ford可能是第一個成為“正經”電影導演的時裝設計師,當然也不是最后一個。2013年,法國時裝設計師Agnès B.推出了自己導演的首部長篇電影《My Name Is Hmmm》,通過11歲女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關于冒險和公路旅行的故事。Agnès B.也曾在采訪中表示,電影導演對她而言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職業,“我并不希望在電影中去推銷我的衣服。”風格對于影片,更像是一種審美上的需要,而非一種商業的目的。
《Woodshock》劇照
Rodarte的創始人,Kate和Laura Mulleavy姐妹,也在2017年的時候推出了兩人首部長篇電影《Woodshock》。在恐怖片的類型下,Mulleavy姐妹倆所熱衷的復古美學得到了完整的釋放。但與此同時,強烈的Rodarte風格美學又讓電影本身的敘事被忽略,讓這部電影在媒體評價上變得兩極分化。
可能很多人會對他們的專業性提出質疑,但對于電影行業來說,時裝設計師們的跨界拍攝并非是一件壞事,因為許多專業的導演并不能像設計師一樣塑造出強烈的視覺風格。而當時裝設計師能夠掌握電影的敘事,或許就能像Tom Ford一樣創作出令人過目難忘的作品。
《Emilia Pérez》劇照
回到《Emilia Pérez》,Saint Laurent和Anthony Vaccarello在這部電影里的身份又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戲服設計和導演,而是聯合制作人。這并非是圣羅蘭制作公司參與制作的第一部電影,2023年由導演Pedro Almodóvar執導的30分鐘短片《奇怪的生活方式》是品牌的第一次電影試水。
《Clouds of Sils Maria》劇照
《Personal Shopper》劇照
《The Staggering Girl》劇照
當然,這也并非先例。奢侈品巨頭開云集團曾在2009年資助了法國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的紀錄片《家園》,2015年又以聯合制作的身份資助了另一部由Luc Jacquet導演的紀錄片《Ice and the Sky》。時裝品牌們同樣也會參與制作和品牌有著密切聯系的導演和演員的作品,譬如Chanel,此前就已經參與過導演Olivier Assaya和演員Kristen Stewart共同合作的兩部電影《Clouds of Sils Maria》以及《Personal Shopper》的制作;Valentino也曾為Luca Guadagnino的短片電影《The Staggering Girl》提供過資金支持。
那么,為什么時裝品牌開始紛紛進入電影制作的市場?
一方面自然是大熒幕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正是品牌所需要的。譬如在當下掀起巨大爭議的《Emilia Pérez》,與風波并存的還有大量的話題度,越多人關注電影,也就越多人能夠關注到聯合制作的時裝品牌在其中投入的風格線索。
不僅如此,以制作公司的身份進入電影行業,時尚品牌能夠更近距離地與電影行業的人才進行合作,在產出作品的同時也為自己儲備更多的創意人才。而且對于很多時尚設計師來說,參與電影的制作,本就也是“造夢”中的一環。“我一直都想和電影行業里的那些人才合作,為這些不斷給我提供靈感的人們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Anthony Vaccarello在一次采訪中說道。
造夢也好,宣傳也好,贏利也罷,時尚和電影的結合,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加一大于二”的奇妙效果。大熒幕的無限魅力,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造夢者掌握。
編輯-Di
新媒體編輯-Monster C
文字-Toby
圖片-部分來自品牌,部分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