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南唐二主李璟去世,李煜被迫繼承帝位,做了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稱南唐后主。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李煜雖然做了南唐的皇帝,可在骨子里,他是李璟眾多皇子中最不想做皇帝的那一個。
在權力斗爭最為激烈的帝王之家,為了能夠君臨天下,父子反目,兄弟相殘,那是家常便飯。
然而這樣的斗爭,對醉心于詩詞的李煜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興趣。因為他就只想做一個“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的隱世者。
那么,既然李煜無心參與到皇位角逐的斗爭之中,他最后卻又為什么以六皇子的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呢?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李煜有五個哥哥,大哥叫李弘冀,是名正言順的南唐太子。這李弘翼雄才大略,英勇過人。
在擴大疆域和鞏固南唐勢力范圍的過程中,李弘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李弘翼在軍中的威望極高。
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又有著太子的身份,按理來說絕對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選,這是有著文藝青年氣質的李煜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最有希望的繼承人,卻因為毒害叔父李景遂的陰謀未遂而被廢除了太子之位,最后只得郁郁而終。
緊接著,李煜的其他兄長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相繼夭折,這使得南唐皇位的繼承人最終只剩下了李煜一人。
不過,李煜成為了南唐之主以后,宋朝統(tǒng)一河山的腳步也一步步緊逼而來。公元974年,宋軍終于兵臨城下,南唐朝野震驚。
李煜慌忙派遣徐鉉向宋太祖趙匡胤求和。徐鉉口若懸河,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趙匡胤不耐其煩地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徐鉉無言以對。公元975,南唐都城金陵終于被宋朝大將曹彬攻破,毫無選擇的李煜只得率眾出城投降,南唐滅亡。
之后,李煜所率領的皇后、公主、后妃,以及朝臣,都成了宋朝的俘虜,被押送到宋朝的都城汴梁。
被押往汴梁時,李煜等人以及百司官屬乘坐的船只近千艘。此時,天突降雨,李煜等人不得不冒雨前行。
渡到中江之時,李煜望著那曾經(jīng)熟悉的石頭城,不禁潸然淚下,寫下一首字字泣血的詩,訴盡心中的無盡哀愁,其詩如下: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五代?李煜
江南江北舊家鄉(xiāng),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
云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
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在開篇的“江南江北舊家鄉(xiāng),三十年來夢一場”兩句中,詞人左望江北,右望江南,心中悲慨萬分,催淚直下:
“江南江北,都是我曾經(jīng)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如今江山盡失,三十年也如夢幻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p>
此處的“三十年”,指的是李煜祖父李昪建立南唐至南唐被滅的三十八年時間,這里說“三十年”是為了行文的需要,言其大概。
說這樣的話時,李煜以及被俘的所有人,都正乘坐押運的船只,從江南渡過長江,向北踏入宋朝的疆域。
當船行到了江心,觸入李煜眼簾的,一側是淪落的江北,另一側則是魂牽夢繞的江南,這使得李煜觸目傷懷,哀愁如潮,不禁潸然而下。
他想著過去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江北在父親手中葬送;而到如今,那擁有著大好河山的江南,也在自己手中淪喪,這使得李煜國破家亡,故鄉(xiāng)已不復存在。
特別是不幸淪為了敵人的臣虜后,千里江山盡皆淪陷,南唐三十八載的苦心經(jīng)營,三代人的心血,在轉瞬之間全部化為了烏有,這讓李煜如何不悲慨萬分?
第三四句“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接著說,千里江山的淪喪,使得昔日繁華的宮廷苑囿,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蕪,凄涼無限。
看著昔日生他生養(yǎng)他的地方,李煜覺得往昔的歡聲笑語猶在耳畔;宮闈深處,曾經(jīng)的奢華也似乎觸手可及。而實際上,如今一切皆已成過往云煙,恍如一場大夢。
想當初,李煜祖父李昪創(chuàng)業(yè)時,一路篳路藍縷,拓展出南唐疆域;他的父親李璟也嘔心瀝血,守護江山;可沒想到到了自己這里,祖宗的千里江山,盡皆不復姓李。
最為致命的是,自己一路駛向汴梁,未來的命運究竟會怎樣,誰又能夠知道?而此時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與金陵依依惜別。
第五六句的“云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描述了在去汴梁的路上,那向后退去的無數(shù)山峰,上面籠罩的層層煙霧,正如李煜心內(nèi)驟起的千片愁云。
而天空落下的無數(shù)雨滴,不時地敲打著遠行的艘艘行船。那濺起的數(shù)不清的雨珠,正如李煜那止不住的萬行悲淚。
這一別,便是與故國的生離死別。想到此處,李煜感傷無限。他望著煙云籠罩的遠方,那巍峨雄壯的山巒,竟無法承載他那無盡的哀愁。
因此,當李煜看著落下的雨珠敲打著向汴梁行進的船隊,當李煜看著那一去不復返的滔滔江水,李煜的淚水,便如那禁不住的涌泉一般。
這也難怪,想想昔日的九五之尊,今日卻淪為別人的階下囚,且到了北宋之后,誰又知道會被怎么對待?這份沉重的心情,叫人將如何能夠承受?
最后的“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兩句表達了作為一個落魄帝王的無奈:自己兄弟四人共有家人三百余口,可閑坐之時,又怎堪細細思量?
李煜身為一國之君,肩上擔負的不僅僅是天下臣民的安危,更有擔負起家人與家族命運的責任,想到此處,李煜不得不發(fā)出了“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的感嘆!
這里的“不堪”與“思量”兩個詞,不僅表達了詞人不堪回首的過往,更是流露出詞人對未來情景不敢細細思索的心理。
所以,對于擺在眼前的哀愁,已是無法承受的重負,而馬上到來的明天,那更是不堪承受的擔子,甚至連想都不敢去細想。
這最后的兩句,著墨不多,卻在有限的文字里,蘊含了李煜無盡的悲愴。這份悲愴又悄然隱于不言之中,隨那無盡的江水緩緩流淌。
所以這里的“不堪”二字,在詞人筆下看似是言語不多,而其產(chǎn)生的效果卻是勝過了千言萬語,使人讀了后心中蕩起了無盡的波瀾。
從整體上來說,李煜的故事,是一曲悲歌,也是一段傳奇。他在24歲那年被迫當上了皇帝,卻只能在詩詞中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這致使他在49歲亡國時寫下了字字泣血的《渡中江望石城泣下》,看哭了無數(shù)人,也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哀愁與無奈。
歷史一去不復返,但李煜的詩詞,卻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閃耀在文學的夜空中,讓人永遠地品味著其中的那份真摯的情感與不朽的藝術之美。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