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我抬頭眺望遠方
作者/孫樹恒
一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每年到了這個日子,記憶里總是滿溢著溫暖與期待。在這遠離故鄉的城市中,龍抬頭的日子,打開了不變的鄉愁的結。
早晨,開飯館的老鄉建華發來的信息:“來吃豬頭肉”,老鄉秀華也打來電話邀約,我的心瞬間被一種熟悉的熱絡填滿。我知道,又是一場老鄉們的相聚。
建華的飯館,是我們在這座城市里的“據點”。不大的店面,卻總是彌漫著家鄉的味道。店里的裝修算不上精致,可墻上掛著的一幅幅故鄉風景照,還有那家鄉菜的菜單,都讓每一個走進來的老鄉,找到了家的感覺。
晚上,來到飯館。一推開門,熟悉的鄉音便撲面而來。飯館熱氣騰騰,樓上樓下都坐滿了顧客,有認識的,有不熟悉的,熱情的招呼聲此起彼伏,那一張張帶著笑意的臉,親切而溫暖。
最欣喜的是,秀華、東哥和建華早已坐在那里,桌子擺了幾道家鄉的特色菜。
對于二月二來說,最顯眼的,當屬那一大盤色澤誘人的豬頭肉。豬皮被鹵得晶瑩剔透,泛著油亮的光,瘦肉部分紋理清晰,絲絲入味。夾起一塊放入口中,軟糯與嚼勁完美融合,熟悉的味道瞬間在舌尖上綻放,喚醒了心底沉睡已久的記憶。
大家一邊喝酒,一邊聊天,一邊分享著各自的生活點滴。在這里,沒有城市里的勾心斗角,沒有職場上的謹小慎微,大家都是最真實的自己。
在這龍抬頭的日子里,鄉愁被這一桌美食、一群老鄉,悄然治愈。
我知道,在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因為有這樣一群老鄉,因為有這份割不斷的鄉情,再漫長的歲月,也有了溫暖的慰藉。
二
在小時候,二月二是一道獨特的分水嶺,將舊年的歡愉與新年的期盼清晰隔開。
那時,日子雖清苦,卻滿是煙火氣。農村里,家家戶戶養豬,那是一年到頭的盼頭。從年三十開始,豬肉的香味便縈繞在屋內,可這香味卻隨著時間慢慢淡去。等到二月二,意味著一頭豬差不多吃完了,年,也徹底結束了。
二月二這天,最期待的便是燎豬頭。大人們早早地生起爐灶,將豬頭架在火上,火苗舔舐著豬毛,發出滋滋的聲響,不多時,空氣中便彌漫著焦香與肉香混合的味道。燎好的豬頭被仔細清洗,再下鍋燉煮,整個村子都沉浸在這濃郁的香味中。
豬耳朵、豬蹄子、豬尾巴,這些部位更是難得的美味。豬耳朵脆嫩,咬起來嘎吱作響;豬蹄子軟糯,滿滿的膠原蛋白;豬尾巴小巧,每一口都飽含著醇厚的滋味。村里老親少友圍坐在一起,共享這最后的年味,簡單的食物,卻有著難以言喻的滿足。
為了能讓這年豬的肉吃得更久些,從年初開始,家里便省吃省喝,一日兩餐成了常態。那時,餓是生活的底色,肚子常常咕咕叫,每一頓飯都吃得格外珍惜。而饞,是一種奢侈的渴望,是想要吃撐的念頭,只有在這樣的特殊日子里,才能稍稍得到滿足。
二月二過了,正值萬物復蘇。田野里,泥土開始變得松軟,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備耕的季節到了。大人們忙著整理農具,準備播種,一年的勞作即將開始。
與此同時,做醬也是家家戶戶的大事。一家一個味,那是主婦們的手藝與心意。黃豆煮熟、發酵,再加入各種調料,經過陽光的晾曬與時間的沉淀,一缸缸色澤誘人的醬便誕生了。這醬,是一年的下飯好菜,一家一個味,做得好吃,才能在鄰里間拿得出手。
母雞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孕育新生命。雞窩里,母雞安靜地孵著蛋,時不時發出咕咕的叫聲。我們小孩子總是好奇地趴在雞窩邊,期待著小雞破殼而出的那一刻。在這個萬物復蘇的日子里,我懷念的不僅是那些簡單的美食,更是那段充滿煙火氣的舊時光。
三
小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去鎮上的理發店,頭發的打理便全由父親包辦。過年前,父親會操起那把有些生銹的剪刀,小心翼翼地為我修剪頭發。昏暗的燈光下,父親專注的神情至今仍歷歷在目,他的大手雖粗糙,卻努力地將我的頭發剪得頭發茬短些,小心翼翼地怕剪著我的耳朵。每一下剪刀的開合,都像是在為新年的到來做著莊重的準備。
而到了二月二,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日子,理發更是必不可少。老話說,龍抬頭這一天理發能去晦氣,開啟一年的好運勢。那時的我,頭發里總是藏著虱子和蟣子,密密麻麻的,撓一撓頭皮,便簌簌掉落。
二月二的這一次理發,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徹底的“大掃除”。父親手中的剪刀快速飛舞,隨著一綹綹頭發落地,那些惱人的虱子和蟣子也被一并“消滅”,只覺得頭皮瞬間清爽了許多。
平日里,我大多時候都是光頭。光溜溜的腦袋在陽光下泛著光,小伙伴們互相打趣,笑鬧著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直到十三歲,我才開始留頭發,告別了那一段光頭的童年時光。
在農村,正月里理發是絕對的禁忌。村里流傳著“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雖然年幼的我并不明白這其中的緣由,但也深知這是不能觸碰的規矩。舅舅是母親娘家的頂梁柱,在我們家有著重要的地位。要是哪個孩子在正月里敢偷偷去理發,被舅舅知道了,那可是要挨揍的。所以,即便正月里頭發長得有些潦草,大家也都老老實實遵守著這個習俗,耐心地等待著二月二的到來。
如今,歲月流轉,我早已離開家鄉,走進繁華的都市。理發也不再是父親親自動手,而是走進裝修精致的理發店,享受著各種專業的服務。可那些在父親剪刀下度過的二月二,那些關于正月禁忌的童年趣事,卻成了心底最珍貴的回憶。
四
小時候,日子像被一層薄紗籠罩,雖有朦朧的清苦,卻處處藏著閃閃發光的盼頭。那時候,貧窮是生活的底色,卻也是希望的溫床。
過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期盼。新衣服,那是平日里不敢奢望的美麗。穿上新衣,仿佛擁有了全世界,滿心歡喜地在鏡子前轉著圈,小心翼翼地生怕弄臟了衣角。鞭炮的噼里啪啦聲,是新年最熱烈的樂章,捂著耳朵,卻又忍不住湊近去看那絢爛的火花。肉香、餃子香、粘豆包的甜香,彌漫在空氣中,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二月二,盼的是那一口豬頭肉和豬蹄子。夾起軟糯的豬頭肉、彈牙的豬蹄子,滿足感瞬間填滿心窩。
清明節,雞蛋炒韭菜是餐桌上的主角。嫩綠的韭菜,金黃的雞蛋,簡單的食材,變成了人間美味。
端午節,粽子和雞蛋是必不可少的。粽子有甜有咸,甜的是蜜棗的甜蜜,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糯米的軟糯、餡料的鮮香,瞬間在口中綻放。雞蛋被染上粽子水的顏色,小伙伴們互相碰撞,比誰的更堅硬,歡聲笑語回蕩在村子里。
中秋節,月餅是團圓的象征。就見過五仁口味的月餅,手拿半塊一點一點啃著,月光如水,灑在身上,享受溫馨而寧靜。
如今,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遙不可及的美食,如今隨時都能品嘗;曾經渴望的新衣,如今掛滿了衣柜。可不知從何時起,日子變得平淡無奇,吃什么都沒有了味道,仿佛生活失去了盼頭。
或許,真的如那句話所說,我們要學會饑餓。這里的饑餓,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物質充裕的今天,我們需要找回那份對生活的渴望,對美好的向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身體和精神的深處,找到新的河山,醞釀新的夢想,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
就像小時候,因為窮,因為饑餓,所以對每一個節日都充滿了期待。那些簡單的食物,那些樸素的愿望,構成了我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而現在,我們要從回憶中汲取力量,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讓平淡的日子重新煥發出光彩。
五
我走在路上,望著夜空那一團團炸開的鞭炮,五彩斑斕的焰火,空氣中彌漫著硝煙的味道,那是年延續的氣息,帶著一絲焰火的熱烈。那絢麗的色彩,把這個日子裝點得如夢如幻,仿佛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每一聲,都像是在向過去告別,又像是在向未來招手。它宣告著舊年的痕跡徹底遠去,在這焰火升騰間,我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日子,充滿了無限可能。心中依然會涌起熟悉的感動。
小區的燈籠已經摘掉,樓門的燈籠也已摘掉,一聲炸響的焰火,瞬間照亮了半邊天,也照亮了我的眼眸。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