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的加速發展之年,各種型號的產品頻頻閃現在各個應用場景,那么2025年人形機器人就將步入商業化量產元年,關于誰是“人形機器人第一城”的爭議也隨之而起,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深圳都有機會。
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與商業化是對中國硬科技領域產業化的重要考驗,目前看來中國企業與機構的作答基本符合預期,甚至帶來了不少驚喜,在此基礎上,下一步需要拿到產業鏈上的更多話語權。
“人形機器人第一城”花落誰家
2024年,經濟大省和制造強市紛紛通過設立創新中心的方式,充分整合技術、資本、制造能力等環節,積極開展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競賽。為響應中央政策及抓住產業變革機遇,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到山東、安徽等省均密集發布了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針對性政策,明確了發展目標、實現路徑、助力應用場景落地等諸多細節。2025年,將是初步檢驗各地發展成果的關鍵期。
從技術發展和工業附加值的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產業未來完全可以比肩汽車工業,對于“人形機器人第一城”的爭奪愈顯激烈。與汽車產業的情況類似,產業基礎、供應鏈條件、消費市場等因素交織,影響著機器人產業、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發展程度。當前我國的機器人相關企業聚集度較高的城市是深圳、廣州,上海和蘇州,均擁有4萬家左右的相關企業,也分別代表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先進制造產業硬實力。
上述地區的城市也是“人形機器人第一城”的有力爭奪者,即不只是聚焦上游的技術研發高地,同時也是發揮原有產業優勢,推進市場應用的重要聚集地。京津冀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充分發揮了優勢互補、交匯互通的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北京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且產業轉化模式成熟,天津與河北工業基礎雄厚且傳統產業面臨轉型,人形機器人企業在北京研發,在天津、河北生產、落地,可實現效率最大化。
相比之下,青島、成都等城市也有機會,但多少都受困于關鍵核心零部件方面競爭力不足,因為主要的零部件供應鏈頭部企業大多在長、珠三角地區深耕。目前的人形機器人代表性企業,比如深圳的優必選、上海的達闥機器人、北京的銀河通用、杭州的宇樹科技等,在設置總部和制造基地時,除了當地的政策、資金支持程度與科研實力,另一個重要標準正是供應鏈。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受益者,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基礎條件——算力。這也是我國重點城市的競爭新焦點,不少城市都在發力建設以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算力中心,這有助于所在城市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發展。至于人形機器人電池續航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各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解決方案。
投融資與專利,中國力量擴展
大模型的發展恰逢其時,可以使人形機器人更容易理解人類指令并執行動作以完成更好的交互,朝著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從大模型的角度來看,特斯拉專注自研,其余主流企業基本加入英偉達生態,部分企業和OpenAI或谷歌等科技巨頭合作,眾多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則再成一派。
我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不斷涌現出優秀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與應用端企業。雖然美國才是人工智能投資的首選之地,但全球有6成的人工智能專利為中國所擁有,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也居全球首位,這給予了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契機。
從《“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的先后推出可知,我國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重心已從技術向轉為產業化,工信部早前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到2027年,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其作為人形機器人行業頂層設計文件,指出人形機器人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從2021年至今,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投融資數量和整體金額,中國所占份額保持上升態勢。而中國先進制造的水平也已經可以滿足以較低成本批量生產結構復雜、工藝精密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相比之下,軟件才是更大的挑戰。
從技術路線來看,截至2024年末,我國在感知系統與線性執行器系統兩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多,分別為6976項與6796項。感知系統由“視覺傳感器+毫米波雷達+語音通訊”組成,線性執行器系統由“無框力矩電機+行星滾柱絲杠+力矩傳感器+編碼器+驅動器+關節機加工件”組成,這也是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重點關注的兩條技術路線。
再從專利申請的區域來看,廣東和江蘇位居前列。廣東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600項,江蘇于近兩年在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方面勢頭更足,多次位居年度專利申請量第一。北京理工大學則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申請規模最大的國內機構。
國產替代的機會,產業鏈受惠
全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入局者整體穩步增長,國內外的重量級玩家各有優勢。
當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推出的產品要么在景區內提供服務,要么在汽車生產線上實訓,海外巨頭們的量產與商業化目標也在迅速推進。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于年內小規模生產并應用于內部制造環節,計劃明年上市外售。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正在汽車和制造環境中實現流程自動化。備受業界巨頭和知名投資者支持的Figure AI產品更新迭代、性能大幅提升。1X Technologies的最新人形機器人產品開始轉向家庭場景應用方面的積極探索。
和其新能源汽車產品一樣,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產品迭代迅速,將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鯰魚效應”,進一步激發人形機器人玩家的活力。
此時,困擾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成本問題,或將被業界合力緩解。在中國企業的努力下,“人形機器人成本至少控制在2萬至3萬美元才能達到量產及格線”的說法還有繼續下探的空間。2025年,業界預測海外市場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出貨量有望突破1萬臺,各家的出貨目標從幾百臺到幾千臺不等,隨后人形機器人進入大規模量產新機型階段后,中國供應鏈上的核心廠商將充分受益。可以預見的是,繼將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項目押注中國之后,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也有極大的可能實現供應鏈國產化,其他的人形機器人海外玩家也有陸續投入中國供應鏈的考慮。從技術壁壘和零部件價值的角度來看,行星滾柱絲杠、六維力矩傳感器、觸覺傳感器、空心杯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優先級更高,提升空間較大。
易被忽略的還有維護方面的成本與難度,人形機器人的維護保養涵蓋日常清潔維護、定期檢查、關鍵零部件的更換、以及設備檢查和維修等方面,“人形機器人遭遇售后難題”并非不可能,其解決也被視為中國企業的強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