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Iris
來源丨北美留學生觀察
ID丨collegedaily
在大好年華,出國學習技術,開闊視野,成為學子們深造的選擇。
但是,許多人一走,就沒有回國。
“清北的出國后都不回國”,“清北是美國人才的預科班”,成了人們的閑談。
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305萬左右,回國的人數約144萬人,不到一半,清華大學出去的留學生中,有81%選擇不回國。
北京大學是中國大學中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本科生出國率達到30%。
有不少公費留學生,享受巨額福利,卻違背合約,花了國家的錢以后,拋棄國家,修改國籍,從此不相往來。
比如清華天才林樺,美國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拿著30萬美金的年薪,他讓波音公司拿到十億美金的訂單,也給美國帶來了新式導彈武器,參與制造了大絕殺——洲際導彈。
個人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卻給祖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對我國來說,這是巨大的人才流失,國防的威脅。
一邊是高薪福利,一邊是回國效勞。選擇哪個?
學子心中的天秤,往往有些“偏向”。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卻是位“超級異類”。
他叫陳嘉澍,是中國唯一的“富布萊特獎學金”獲得者。
該獎學金于1946年在美國建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聲譽最高的國際交流計劃”之一,更是美國政府網獵人才,增強軟實力的手段;
獎學金以競賽選拔的形式,頒發給科技領域頂尖的學生,邀請他們到美國名校進行交流,培養他們成為科學家級別的人才。
陳嘉澍出生在浙江的一個普通家庭,還做過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工作,他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
他從小就表現出極強的好奇心,喜歡鉆研;別的孩子學習需要督促,他卻將很快適應了學校環境,成績名列前茅,父母沒怎么操過心。
2003年高考,他同時被香港大學和復旦大學錄取。
陳嘉澍選擇了復旦大學,原因很簡單,學費更便宜,因為家里只有爸爸掙錢,他不想成為負擔。
在人才濟濟的復旦,他的成績依舊突出,拿下電子工程專業的全校最高GPA 4.21(滿分4.3),大學一年級拿的全額獎學金。
此外,他還熱衷于運動,全面發展。一提起他,老師就津津樂道,說他簡直無可挑剔。
香港大學到內地招生的時候,他考下了全額獎學金,如愿以償憑自己的實力進入港大就讀。
由于出色的表現,港大推薦他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MU)交換一年。
環境的屢次變化,榮譽的匯聚,并沒有擾亂他的心神,使他泯然眾人。相反,他依舊沉浸在知識中,刻苦學習。
23歲,他寫出了《無線射頻集成電路》論文,文中提出的“未來無線通訊發展的方向”,讓普林斯頓的大學教授贊不絕口,說他是“前途無量的科學家”。
2006年,他被選為香港學生代表,與全球70多個國家的120名學生角逐“富布萊特科學獎學金”;參賽的只有三位中國人,其余兩位來自清華和北大。
最終,有27人摘得桂冠,陳嘉澍是唯一獲獎的中國人。
這筆獎學金折合人民幣200多萬,是全球最豐厚獎學金,涵蓋了他未來幾年交流學習的全部學費、生活費以及學術會議費用。
之后,他向斯坦福、麻省、加州大學等美國多所高校提出申請,要求“跳級”,直接讀博士,最后順利進入伯克利讀博,繼續鉆研無線通訊;
此后,他的技術逐漸與國際接軌,多次獲大獎。
出國之前,他說“希望自己學有所成,歸來后能協助祖國這方面的發展”,但不少人認為,以他的實力及美國對他的青睞,他鐵定會改變主意,留在美國工作。
事實上,他初心未改,2013年博士畢業后,在美工作了一段時間,帶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回國創業,創立了一家科技公司,致力于開發駕駛中的“毫米波雷達技術”。
想象一下,如果陳嘉澍這樣的創新型人才留在了國外,留在人才濟濟的硅谷大廠,對他個人來說沒什么差別,但我們的民族企業又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國內又少了一項開拓性技術。
許多出國留學的杰出人才,拒絕綠卡,選擇回國。
他們甚至被稱為“怪物”。
“俠客”施一公,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三年跳讀完本科,一直排名第一,隨后到美國排名第二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深造,畢業后被聘為學校的教授,學校專門為他設立了巨額科研資金和最高級實驗室。
獲得終身教授職稱后,他卻決定回國;學校開出千萬美金的科研經費給他,但他干脆地拒絕了。
回國后,他創辦了西湖大學,并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帶出許多博士生,繼續為國家培養人才。
四川少年曹原,用“天才”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他三年就讀完小初高課程,14歲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多次獲得郭沫若獎學金;
在科技大學,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物理界的難題,發表了兩篇對石墨烯的重大發現,震驚了中外物理界,很多歪果仁都嘗試著理解和拓展他理論。
他被評為“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登上了《Nature》封面,被稱為“天才”。
18歲時,他發現國內的現有設備比較陳舊,不足以支撐他的實驗過程,便決定出國深造,被麻省理工滿分錄取。
在麻省理工,他日夜泡在實驗室,22歲時攻克了石墨烯超導角度的問題,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們107年的大難題。
面對這樣一位天才,鮮花掌聲,綠卡金錢,自然會主動投來。
但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他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后我要回國。”
昔日的神童變成了博士,回國后,他加入了華為,繼續研究石墨烯,研發出散熱系統,應用到了手機上,手機散熱系統更加完善,受到消費者青睞,提高了銷量。
曹原是95后,他這個年代,物質豐厚,不為生計發愁,內卷嚴重,很多人只好躺平,或出國追求新生活,但他能夠保持一顆科研的決心、濃厚的愛國心和事業心,不怕吃苦,不隨大流,實屬罕見。
四川女孩蔡雨晨,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在巴黎雷諾設計工作室深造;
2017年,她在未來汽車設計大賽中展示了一款新概念的磁懸浮列車,技驚四座,奪得冠軍,俘獲了許多外商的心;
一家德國公司出價5000萬美金,購買她的專利,但她拒絕了。
她說,想把這個專利留在自己的國家,爭取有朝一日超越西方。
5000萬美金,足夠享受一輩子,在這么大的誘惑面前,她卻堅持了內心的選擇。
如果說,在當今這個時代,“愛國”被演繹為“奇怪”,“愛國”需要勇氣,來對抗流言蜚語,那么我們希望這樣的“怪人”能多一些。
話俗但理不糙,正是高水平人才在各個領域的奮斗,無私的奉獻,才有了國家整體的向前發展,才有了現在你衣食無憂的便利生活。
鄧稼先
從國際角度來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比拼,這里的“人才”不只是技術,還有素質。
只有將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演變,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才能應對人口老齡化,為經濟增長做鋪墊。
一個又一個海外學子愛國意識的覺醒,選擇回國發展,相信中國的未來是一片光明的。
文末說一句,留在哪里是個人選擇,我們不做道德評判。
如果你做出了不回國的決定,起碼不要詆毀祖國。
也希望更多的學子,能看到國內的機遇,敢于回來試一試,而不是一味地畏避。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