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村,原為獨立的行政村,2005年12月橋下行政村與原桑園村、西仲村、居敬村、李師村、慶南村、陳孔目、顧家畈、高豐村合并成新的行政村--西塢村。原橋下村,轄張王家、羊角漕、虞家耷3個自然村。1951--1956年,因村在原居敬橋之下,而稱橋下。1961年定名為橋下大隊,1983年為橋下行政村。
橋下張家,北面為正在建設的S310省道。
橋下張家古民居,坐北朝南,現存建筑由前堂、后堂和東西廂房組成。
張家古民居
張家古民居廂房
張家古民居廂房南端為歇山頂式建筑。
廂房南端
后堂(左側),堂號為:“懷德堂”。
橋下張家古民居,現存坐北朝南,現存建筑由頭門、二門、正房、廂房和前后天井組成。據主人介紹,他們一脈屬于綠壽房,上代是從事服裝行業,在此謝謝這位熱心的張師傅。
頭門朝東
頭門的鐵皮門
頭門和二門
二門朝南
門樓雀替
墻繪,上面還有詩句。
正房和東廂房,據主人介紹,原正房前還有圍墻,現已倒塌。圍墻外是一條小巷。
羊角漕自然村,位于張王家南0.5公里,東江東岸。該村約在100年前為農忙臨時居住點,后發展成村。因村前有形似羊角的河漕,故名。
原本我是不知道這個小村落的,當時我路過這里,看到這個路牌叫“羊角漕路”,覺得這個地名比較有特色,就進去看看。結果發現是一個拆遷村莊,走了一圈,只碰到一位村民,我向他打聽這個村莊為什么叫“羊角漕”?他說這里有二條河漕,在東江附近相交,很像羊角,因此,稱為“羊角漕”。
從地圖上看這二條河漕,確實很像羊角。
這二條河漕(左右兩條)就是在這里相交的。
兩條河漕相交后通過羊角漕北閘與東江相連。
拆遷中的羊角漕自然村
二條河漕中靠近村莊的一條河漕
小橋和古樹
拆遷中的“羊角漕”自然村
拆遷中的“羊角漕”自然村
這水缸是不是釀酒用的?
橋下王家,西鄰東江,北0.5公里為陳孔目村。村在原居敬橋附近,一名團橋頭,系斷橋頭之誤,因清道光中葉,橋圮,故村名斷橋頭。后嫌名不雅,即以村民姓氏改稱張王家。上面是《奉化地名志》上介紹的,但當地村民介紹,王家稱為“團橋頭王家”,原來村里有一座小橋叫“團橋”。
小橋拆除后,附近造了一座閘--“橋下閘”。
這是原橋的石材,村民說原來橋欄上還有橋名,可能壓在下面,沒能看到。
因建造S310省道,團橋頭王家已有部分房子拆遷,現剩下的房子已不多。
團橋頭王家只剩這座老宅,坐北朝南,由門樓、堂前和廂房組成。
門樓,三開間。
門樓、堂前和廂房。
虞家耷(土字旁耷)自然村,村中原為虞姓居住,故名。現已拆遷,只剩一棵樹和一塊洗衣板。
參考資料:《寧波市奉化地名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