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梓同學:來信收到,見字如面……”
新學期剛剛開學,都江堰友愛學校四年級的陳靈梓同學收到了一封來自作家王國平的來信。
王國平給陳靈梓的回信與贈書
權威公開資料顯示,王國平是全國第十次作代會代表,也是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靈巖山傳》《都江堰:兩個世紀的影像記錄》等著作,曾有多篇文章被收入《語文》教材、高考《語文》試卷。
更準確地來說,陳靈梓同學收到的,其實是王國平給她的回信。
那么,小陳同學為何要給王國平寫信?又是什么樣的內容打動了這位知名作家手寫回信呢?一切,得從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說起。
小陳同學為何要在寒假里寫信,是因為寒假前,學校設計了“友愛五個一”特色假期作業,其中一項作業是給全體四年級同學們布置的:給你想感謝的人寫一封信。
如果按照教學設計,寫一封信,只是四年級上冊的一個教學單元任務,但學校學生成長部老師們認為,不應該讓這封信只是停留在作文本上:“既然是寫給想要感謝的人,為什么不讓這封信真真切切地送到那位被感謝者的手上呢?”
于是,孩子們寫完信后,老師們不但做了仔細的批改,學校還專門為孩子們準備好了信紙、信封與郵票,并邀請中國郵政的快遞員將郵筒搬到了校門口。隨后,同學們排著隊,挨個將自己手中謄寫好的信件,鄭重地投遞進到了郵筒中。
都江堰友愛學校四年級的同學們正在投遞信件
孩子們最想感謝的,都有誰呢?四年級語文老師肖輝介紹,有父母,有師長,還有環衛工人、警察叔叔,甚至還有曾經到學校參加過護眼活動的來自上海的眼科醫生。
小陳同學的信,則選擇了寫給作家王國平。其實,今年剛滿10歲的小陳同學,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王國平的讀者。
她回憶,自己認識王叔叔,是源于學校的一場公益活動活動。當時,王國平作為嘉賓在活動上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悟。小陳同學對此印象十分深刻。“雖然王老師并不是土生土長的都江堰人,但他的作品很多都與都江堰有關,原來我的家鄉可以這么美。”
此外,她還在懵懂中產生了一種感覺,具體是什么感覺,10歲的小陳同學還無法完整表達,只是“覺得當作家真好,可以把喜歡的東西用文字寫下來。”
雖然小陳同學只是產生了一種“模糊的感覺”,但在學校看來,這份寒假作業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首先,在作業設計上,這份作業既結合了教材要求,但又沒有變成一份枯燥的作業,而是和孩子們的生活發生了關聯。
都江堰友愛學校四年級的同學們正在投遞信件
其次,把感謝作為寫信的主題,本身也是一份愛的傳遞,一份感恩的傳遞。而且,不同于電子信息的轉瞬即逝,紙質書信作為一種情感抒發的獨特溝通形式,不但內容可以被保存下來,其承載的真摯情感也是可以被保存下來的,這種紙短情長的人情味,不管是對語文學習來說,還是對小孩子情感培養與認知來說,都很重要。
而且,既然是要去感謝某個職業的人,那學生也必然要對這個職業有所了解,這也是無形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作家叔叔真的回信啦。”
在把信封投遞出去的那一刻,小陳同學還不知道,她的這封信,對于王國平來說,是一份多么大的驚喜。
王國平說,雖然自己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用紙筆寫信的習慣,也收到過眾多師友與讀者的來信,但收到小學生的來信,還是第一回。“稚嫩,但是語句流暢,且情真意切,我非常地珍視。”
每一位寄信人,當然都是希望能收到回音的。
因此,王國平特意抽了時間,鄭重地給小陳同學寫去了回信。除了對成長的祝福、對未來的叮嚀,他還向陳靈梓同學贈送了自己的著作《靈巖山傳》,并題句:“行遍千峰復萬水,看山還是故鄉青。”“熱愛家鄉的前提是了解家鄉,因此,這本關于家鄉山川的圖書送給你,希望你能從了解家鄉開始,熱愛家鄉。”
王國平給陳靈梓贈書并題句
此外,在回信中,王國平還主動提出,自己可以為學校的文學社提供幫助。這讓師生們十分驚喜,“剛好學校正在搭建閱讀館,王國平作家的提議讓我們也意識到成立文學社的必要。未來,在文學社成立后,希望能夠邀請到包括王國平先生在內的更多的作家,來為孩子們做閱讀分享,也希望借此在孩子們心里播撒一顆文學的種子。不管他們將來是否會成為職業作家,但是能用文字去記錄生活中美好,也是一種幸福。”都江堰友愛學校校長代益梅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