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評論
作者:王加特 民智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正文約16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會晤,隨后雙方不歡而散。美烏雙方沒有簽署礦產協議,這讓臨行前為這項“即將誕生”的協議打大肆鼓吹的澤連斯基大失顏面。「橢圓形辦公室里的吵架」的視頻素材目前正在全球各媒介平臺流傳。在時長約10分鐘的片段中,澤連斯基、特朗普和美國副總統萬斯被占滿屋子的記者、攝像機和話筒收音器包圍。在濃郁的壓迫感下,澤連斯基面紅耳赤地控訴著從2014年來烏克蘭遭遇的“不公”,他試圖冷靜完整地講述“11年來的故事”,但期間不斷被打斷與反駁;另一邊,特朗普“若無其事”地坐在中間位置,倒是他的“替代發言人”萬斯坐在他的左手邊滔滔不絕。
不言而喻,澤連斯基為了解決俄烏難題而來,但和以往三年間數次高層會面不同的是,烏克蘭現在的目的或許已不再是取勝,甚至可能連索取援助的預期都在降低,而是抓緊“最后的時間”為自己在領土、北約等關鍵問題上爭取籌碼,即使幾乎沒有可能達到在這些問題上的最初預期,但它也帶著“能賺回一點是一點”的心態繼續挺著。
事實上,盡管持續三年,但俄烏的結局其實早在這場沖突的中后期就已經基本注定。簡單回顧2022年至2025年,俄烏沖突在大體上可以被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22年至2023年初期,俄烏沖突在“代理人戰爭”的模式下保持著“動態平衡”的狀態,雙方的進攻與反攻勢均力敵,第一階段最大的影響是標志著俄軍“閃電戰”的失敗。第二階段是2023年初期至同年后期,這一階段可以被看成是局勢的轉折,在這幾個月期間,西方援助開始出現疲軟,烏軍的表現隨之趨于費力,俄羅斯固守穩局的優勢也在此時初具雛形。
第三階段是2023年末期至今,也就是俄對烏優勢逐漸擴大而明顯、雙方實力差距加深的階段。盡管在2024年8月,烏軍突襲庫爾斯克州在當時被視為“最強力的反攻”,甚至有評論認為是俄羅斯“由盛轉衰”的標志,但筆者在當時的分析中就表明,該突襲顯現的更多是政治意義,其軍事意義相對較小,不太可能對俄烏戰局產生根本性改觀(點擊回顧此前文章)。第四個階段是美國大選結束,目前來看這可以被理解為第三階段的延伸,其對俄烏沖突的走向(甚至可能于不久后發生的結束)產生加速作用。
換言之,俄烏沖突后面約1年至1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拖泥帶水,也可以看作是美歐國家在慣性中維持。俄烏沖突的持續會一直消耗歐洲的元氣,讓后者無力恢復與蓄力,也就無法在全球事務中“坐上主桌”,“戰略自主”就更是遙不可及,這對美國而言大有裨益。不過,在三年間,美國方面對烏克蘭援助的投入不小,盡管其中大半多并沒有落實,或者以各種形式加以限制,但性質總歸是增加成本,再加上如今“讓歐洲重新衰落”已然成型,配合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戰略,結束俄烏沖突的日程便被加速推進。
“白宮吵架”風波后,歐美各國領導人的社交媒體表態比較耐人尋味。三年以來,在一切大大小小涉及烏克蘭問題的會晤與峰會前后夕,澤連斯基都會大張旗鼓展現自己收獲的“支持”,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會不約而同地附和這一“支持”,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尤為突出,已成為“歷史”的拜登和蘇納克也是如此,在社交媒體上的表態對他們來說已是例行公事。
▲ 會晤后,特朗普發布兩個帖子
雙方會面后,澤連斯基發布個人視頻,視頻中是他與美國其他高層人員愉快親切地握手寒暄,配文是“我們很驕傲有美國這樣的戰略伙伴”,這與“白宮吵架”的情形大相徑庭。而特朗普發布了兩條帖子,一條是譴責了對澤連斯基相關言論的不滿,這主要針對的是澤連斯基譴責美國“縱容”行為的表態,另一條是一張配有“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圖片。特魯多和馬克龍則一如既往發布了“與烏克蘭在一起”的帖子,但這些舉動連象征意義都似乎變得黯然失色,尤其在特朗普不友好的對加、對歐立場下,這些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對立的態度。而其他的“盟友”則已經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作者簡介:
王加特,民智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碩士,研習興趣為外交沖突、戰略敘事及政治傳播、俄羅斯事務
編務:曾玉婷
責編:王加特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