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上午
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救援
在我院花都院區門診大廳上演:
一名前來門診就診的外籍患者突發急性心肌梗死
經門急診醫護團隊高效協作、精準施救
最終轉危為安
2月28日
花都院區急診醫護團隊
再次展現高效應急救援能力
成功為一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
爭取搶救時間
順利護送其到我院北院區CCU開展進一步治療
目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2例高效反應、快速救援
是醫院花都院區自
2024年12月18日門診開業、
2025年2月17日首批病房啟用以來
高效應急救援體系的生動體現
從門診識別到現場復蘇
多學科迅速響應、實力聯動
共同為患者搶得黃金搶救時間
以具體行動展現了院區為周邊群眾乃至全球居民
打造高效、全鏈條“綠色生命通道”的全面實力
27日上午8時30許,曾在南方航空任機長的外籍患者文森特(化名)在家屬陪同下來到我院花都院區內科門診,門診咨詢臺護士駱艷龍了解到文森特從昨夜起出現多次陣發性胸痛伴冷汗的癥狀,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敏銳察覺到文森特很可能出現了緊急心肌缺血情況,迅速啟動應急機制。護士一邊推來輪椅安撫患者坐下,保持安靜,一邊電話聯系急診科開通綠色通道,并迅速轉運患者。在轉運的途中,文森特突發意識喪失、身體癱軟在輪椅上,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時刻,正好在門診區域路過的消化內科于鐘教授立即上前協助救治,與駱艷龍護士、聶梅香護士等一起把患者抬到平地上,駱艷龍護士評估患者脈搏及呼吸,發現頸動脈搏動消失,隨即開始心肺復蘇,安排聶梅香護士到旁邊的電梯口取AED并電話呼叫急診科急救人員增援。兩名護士和醫生緊密配合,給予心肺復蘇,并啟用AED進行首次除顫。同時,醫院門診辦蔡曉敏協調了各方醫院人員和后勤保障部門到現場提供支持。持續高質量胸外按壓與及時除顫為后續搶救奠定了關鍵基礎。
不到3分鐘,急診科搶救團隊攜帶設備抵達現場接力施救。
經兩次除顫后,患者意識恢復,隨即被快速轉運至復蘇室。心電圖確診文森特確為急性心肌梗死,醫護團隊立即給予“心梗一包藥”(心梗一包藥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使用的一組藥物)治療,為患者后續開展急診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爭取了黃金搶救時間。
搶救現場
急診科李祖勇副教授表示,此次成功搶救不僅得益于護理人員精準的病情判斷與AED規范操作,更體現了醫院急救體系中各部門高效協同。
2月28日清晨,59歲男性患者鄧明(化名)因持續性胸悶2小時余來到花都院區就診,經初步檢查轉到急診科。急診科醫生曾國瓊、護士黎榕迅速為患者開展急診床邊心電圖檢查,心電圖提示其胸前導聯ST段壓低、T波倒置,考慮急性冠脈綜合征可能性大。醫護人員立即為患者進行持續心電監護、吸氧、開通靜脈通路等緊急處理。
在進一步檢查后,患者被診斷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醫護人員迅速采取抗血小板、調脂、擴冠、護胃、利尿等綜合治療措施。經過緊急救治,患者癥狀逐漸改善,復查心電圖顯示ST段壓低較前回升。
鑒于患者病情危重,為確保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治療,醫護人員決定將患者轉運至北院CCU繼續治療。經北院區DSA醫護團隊全力救治,患者已順利完成手術,植入了兩個支架,病情穩定。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患者在術后恢復良好,各項生命體征平穩。
花都院區在啟用前期持續優化急危重癥救治流程,尤其是卒中、胸痛、創傷的搶救流程。通過常態化急救演練、多學科協作機制建設,將“生命至上”理念轉化為切實的救治能力。
花都院區醫護團隊開展應急預案演練
來源:黨委辦公室,花都院區綜合辦、醫務辦,護理部,門診辦,消化內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