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答徐成之書》中講“夫君子之論學,要在得之于心。”
意思是說“君子倫學,關鍵在于自己內心的認同,不但要內心認同,還要在行動上遵循這種認同。”
如果是事上的道理都在心中,那只需在心中努力求索就好了,而所學純粹為了讓人的內心安寧服務的。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有三重境界,說來簡單,卻又不簡單。
第一重境界:自盡于心。
自盡于心,是做一件事時就盡心盡力做好這件事。
想要盡心做好一件事,首先就要讓“心不動”。
王陽明在《傳習錄·錢德洪錄》中講“心之本體原是不動的,只為所行有不合義,便動了。”
心的本體是良知,良知不動,則良知就可以不受外物的主導,而且還能主導外物,即心外無物。
然而,很多人還是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甚至會不受良知的指導,做了不適宜的事,所以良知就會懲罰你,于是就“心動”了。
不適宜的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違背道德的事,另一種是不熟悉的事。
對于陌生的事,良知的大小就影響到了對這件事的判斷,如果心不強大,就會心亂,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做到全力以赴。
很多人明白要注重過程的理念,但是有不少人注重過程是為了有一個好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注重過程,于是就本末倒置了。
同樣的,一個人的善念,是行事不需要過多考慮就做出的。如果經過重重考慮才做事,那么其中要么有私心,要么因為良知不夠大。
所以,想要“自盡于心”,離不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第二重境界:自得于心。
自得于心,是人盡心盡力去做一件事,時間久了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方法。
如果盡心做一件事,無論成功與失敗,總能收獲很多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會收到很多贊美或者批評,此刻也是修煉平常心的關鍵時刻。
王陽明在《寄云卿書》中講,“故夫一凡人譽之而遽以為喜,一凡人毀之而遽以為戚者,凡民也。”
意思是講,聽到贊美就喜不自勝,聽到批評就黯然神傷,這是內心脆弱的庸人。
只有努力讓自己用平常心對待毀譽,才能祛除榮辱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如何平常心對待贊美和批評呢?
1.只有漠然于贊美,才能平靜于批評。
2.復盤自己的做事經過,總結和積累自己的為人處事經驗,提煉出自己獨有的方法和特點。
一個人所擁有的和所感受的是不在同一個時間段的,比如青春,愛情,都是在回憶時才能感受青春的滋味,以及愛情的感覺。
所以,避免自己“過了頭”的投入感情,防止人欲勝過良知,所以,還是要多做一點兒,那就是“自得于心”,能夠掌握本領,這是誰也拿不走的收獲。
第三重境界:自快于心。
自快于心,是使用別人無法復制的,自己的方法,盡情地施展才華,從而感受到快樂。
人做了再多的事都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內心安寧。
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成,這過程不在于追名逐利,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這本身就是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有人說白娘子的一生很悲慘,好不容易修煉變成了人,又是為愛情落淚,又是被道法束縛還被關到雷峰塔,封印了一輩子苦苦修煉的本領,要不是靠八桿子打不著的兒子通過科考才救了自己重獲自由。
然而,換個角度來說,白娘子的一生又是非常成功的。
她立志做個人,于是通過努力修煉,讓自己真的能夠幻化人形,還經歷了人間才會有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甚至還結婚、生子、幫過別人,也被人傷害過,多年后,兒子還非常孝順和爭氣。
她所做的這些事,可真的每一件都讓她“自盡于心、自得于心、自快于心”呢。
所以說,每一件稱得上“漂亮”的事兒,都離不開這三重境界。
不知,您的人生中,是否也有這樣的高光時刻,感受過這三重境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