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方大同于2025年2月21日早晨,去世,享年41歲。
窗臺上那張手寫賀卡還沾著雨水漬,“生日快樂”的“樂”字收筆處洇開淡淡的藍,像是誰在云端輕輕呼了口氣。
此刻的香港飄著細雨,我望著維港對岸忽明忽暗的霓虹,恍惚看見那個抱著吉他的清瘦身影,在永遠停駐的二月二十一日里,正把最后半句哼唱融進潮濕的夜風。
去年深秋的某個凌晨,方大同工作室的監視器還閃著綠光。
友人推門時看見他蜷在沙發上,胸前貼著心電監護電極,手背上連著移動制氧機的透明軟管。三天前他剛因病情加重被送進急診,卻在凌晨偷偷溜回錄音室改編《Love Song》的弦樂。
“肺葉漏氣就像跑調的琴弦,”他在社交平臺上傳的語音帶著喘息,“但總要調整到能唱出完整的愛。”
治療留下的醫用膠布在鎖骨下方泛著青白,他戲稱那是“蝴蝶停駐的痕跡”,卻在錄制間隙突然沉默——監視器警報聲響起時,他正把突然的疼痛寫成一段破碎的和弦。
二月的太平山霧氣彌漫,方大同的公寓始終亮著橘色夜燈。
每天清晨,他總要花半小時給制氧機換上新的過濾棉,而后繼續給當天生日的歌迷寫賀卡。
醫生警告說伏案寫作會壓迫胸腔,他便把宣紙鋪在醫用升降桌上,讓護士舉著氧氣面罩完成書寫。
寄往上海的最后一張賀卡上,鋼筆在“平安喜樂”處突然洇出墨點——那天清晨他的血氧值剛跌破警戒線,卻堅持要寫完第八個“樂”字才肯躺回病床。
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旺角的樂器行。他站在自己代言的民謠吉他前,指尖虛虛搭著琴弦。
有大學生抱著專輯請他簽名,他索性在吸氧間隙教孩子們彈《三人游》。
當某個泛音震顫著漫過玻璃櫥窗時,他突然側過臉深吸氧氣,卻笑著把喘息聲編成即興的節奏。后來網絡流傳的視頻里,所有人都以為他泛紅的眼眶是被琴聲感動,只有窗邊將熄的制氧機指示燈知道真相。
遺作《二月絮語》的母帶里錄進了氧氣面罩的嘶鳴。
制作人說方大同躺在ICU病床上完成最后配唱,那些在呼吸間隙錄下的氣音,像蒲公英般飄落在合成器的電子浪潮里。
副歌最高潮處突然靜默,接著是面罩撞擊金屬欄桿的鈍響,最后傳來他氣若游絲的輕笑:“這段換氣口…留給海浪填滿吧…”
告別式當天,歌迷們在靈堂外排成蜿蜒的星河。
他們舉著歷年收到的藍色賀卡,紙頁在咸濕的海風里輕輕震顫,如同千萬片懸浮的肺葉。
有位哮喘女孩從成都趕來,握著他寫滿鼓勵的便簽哭到窒息——那是她第一次知道,原來呼吸艱難的人也能傳遞那么多氧氣。
年輕樂手們在挽聯前彈起《每個人都會》,間奏時集體垂下琴弓——他們突然聽懂了他總在轉調前加入的,那些悠長的換氣聲。
整理遺物時,友人在床底發現未拆封的呼吸訓練器,旁邊散落著寫給三月生辰的賀卡。
最上面那張淺藍色卡片寫著:"當你展開信紙時,南風應該正穿過獅子山的隧道。"落款時間是二月二十日深夜。
窗臺邊的綠蘿不知何時爬滿了制氧機的管線,蜷曲的藤蔓纏住他常用的變調夾,仿佛要把中斷的旋律續寫進葉脈里。
今夜我又循環《南音》,沙沙的電流聲里聽見他溫柔地唱著“呼吸著你的呼吸”。
二月冷鋒正在過境,維港的渡輪拉響汽笛,月光把未寄出的賀卡照得透亮。
恍惚看見那個穿灰色衛衣的身影坐在天臺,朝著星光舉起洞簫,讓最后一絲氣息穿過斑駁的孔洞,化作紫荊花苞里等待綻放的,永恒春天。
以此小文紀念音樂人方大同的離世。
生命脆弱,生命強韌,愿你我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