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毛主席的故友之子到北京專門拜訪了他,對于張峻明的到來,毛主席非常高興,同時他也對此感到疑惑。
要知道,毛主席以前很多認識的人都知道,他當時事務繁忙,因此也不怎么去拜訪打擾。張峻明遠道而來,也自然不可能只是敘舊。
“峻明過來一定有什么事跟我說,你盡管說出來,不要擔心別的。”毛主席看出張峻明眉目之間的憤慨和焦慮,他主動問了起來。
“主席,我們這些事,本來真是不想打擾您。但是,我現在擔任東山初中的校長,不得不為學校做打算。”張峻明說:“東山學校,在土改中被上面取締了!”
“什么!?”毛主席聽后十分震驚,他轉瞬間就理順了事情的原委。他之前在東山高等小學堂上過學,自然知道學校的歷史沿革,也清楚學校是鄉紳出資建立的私立學校。
他沒想到的是,那些基層干部真的不顧實際,不看學校的性質究竟是在壓榨民脂民膏,還是真的在教書育人,就這么簡單粗暴地取締了。更何況,東山學校教出來那么多優秀的學生,無數人才都在其中學習,其桃李天下的功績還不足以讓干部慎重相待嗎?
事實上,毛主席這段時間以來已經收到過很多抗議。都是因為土改政策實施過程中,干部過于將政策條令“奉為圭臬”,又對背景成分過于忌諱,不敢有半分調整,不考慮實際情況,以至于將一些好的東西一竿子達成了“封建”“剝削”。
東山初級中學也是如此情況。因為學校有大量田產,按照土改規定,也歸為需要沒收之列。然而干部們不了解這所學校的歷史,不去調查學校的風評,單單只看田產就將之定性為封建剝削,認為其私立學校也應當取締。
張峻明詳細說明了取締情況:“私立的東山學校遷往湘鄉縣女校,與之合并。原本的東山校址會被師范學校入駐,小學也會遷到別的地方附屬改名。主席,我們也知道土改政策是好的,可是東山學校并無錯處,難道因為是私立的就要就此消失嗎?”
毛主席站起身,他對張峻明說:“這件事歸湘鄉縣管理,我不知具體情況也無法前往,不好直接下令。峻明,你回去之后和政府反映,讓他們去調查、去解決這件事。”
張峻明回去反饋后,政府也立馬去調查實情。
他們發現,東山學校前身是東山精舍,是清光緒年間由湘鄉籍的劉錦棠帶頭捐款倡導修建,靠募捐建成,一直在進行新式教育,為救亡圖存培養經世致用的實用型人才。后來,這所學校改名叫“東山書院”,又改名叫“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因為學校教育很好,在附近一直是大家的首選學校。
東山學校歷史悠久,學風清正,明明是一個好學校,怎么就這樣被取締了?當地政府看著調查結果,也非常震驚,然而事情已成定局,僅憑地方的力量并不能“撥亂反正”,他們將這件事報給了省里。
最后,在1951年8月,湖南省文教廳發去指示,表示中央已經撥款,同時還會派同志協助組織恢復東山小學籌備委員會,開始修葺重建工作。盡快將原東山小學遷回東山學院,爭取早日開學。
然而時間太趕,9月份正常開學是不大可能了。大家一起努力了半年,終于在次年春天讓東山小學開課了。然而這也只是重建了小學部,之后東山學校才慢慢根據發展形勢需要,建立起初中、高中部。
毛主席在此期間雖然遠在北京,卻十分關心母校的重建和發展,還一直惦記著母校師生希望給母校題寫校名,但在1958年給湘潭大學題寫校名時才得以實現。
東山學校因為土改政策的偏誤差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全國也有很多地方因為“一刀切”而飽受折磨。毛主席非常重視此事,之后專門調查并主張土改政策應適應當地情況。
這所屢經波折的學校提供給很多人以全新的教育和知識,為他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后來的開國大將陳賡、譚政,烈士毛澤覃等諸多仁人志士從這里始。毛主席年少時在這里求學,其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學風給了毛主席很大的熏陶。
當時毛主席差點都沒進去學校,他錯過了學校的開學。當時的校長李元甫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發現毛主席的才能后直接將他安排到了學校學習,后來還將毛主席推薦到了長沙的湘鄉駐省中學就讀。
毛主席曾說:“如果沒有東山學校,我可能到不了長沙,也出不了韶山沖。”可見,東山學校在他的人生中有多么重要。
至今,東山書院原址依舊保存完好,還有“毛澤東在東山紀念館”開設其中,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影響著一個個來到這里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