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突發紅腫熱痛,可能是痛風在“作祟”。痛風性關節炎的本質是尿酸鈉結晶沉積引發的炎癥反應,而膝關節作為大關節之一,常成為尿酸鹽攻擊的目標。準確識別尿酸結晶并評估其嚴重程度,是制定科學治療方案的關鍵。
痛風性膝關節炎,4大核心檢查
1、雙能CT(DECT)掃描
無創可視化結晶:利用雙能量技術精準識別尿酸鹽沉積,可量化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結晶體積,評估累積損傷程度。
2、實驗室檢查輔助評估
血尿酸水平:雖不能單獨確診,但持續>480μmol/L提示高尿酸血癥,需警惕結晶形成風險。
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升高反映急性炎癥活動。
腎功能檢測:尿酸排泄減少型痛風需關注尿尿酸、肌酐清除率。
3、關節液穿刺+偏振光顯微鏡檢查
金標準診斷:通過穿刺抽取膝關節積液,在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針狀、負性雙折射的尿酸鈉結晶。
判斷病情:結晶數量多、分布密集提示沉積嚴重;若合并白細胞吞噬結晶現象,則炎癥反應劇烈。
4、肌骨超聲檢查
是一種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的專科檢查,能為每個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檢查,識別出關節中沉積的尿酸鹽結晶、積液、滑膜增生及炎癥反應。
肌骨超聲還能發現關節面的侵蝕和破壞情況,早期便可實現實時動態精準影像,多關節部位同步檢查,為患者后期做融晶融石治療、微創取石,提供扎實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依據。
清除尿酸結晶:3類方法抑制痛風進展
1、藥物治療:溶解結晶+控制炎癥
急性期抗炎:
秋水仙堿(小劑量方案):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疼痛。
NSAIDs(如依托考昔):快速緩解紅腫熱痛。
長期降尿酸:
別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至<360μmol/L(有痛風石者<300μmol/L)。
苯溴馬隆:促進尿酸排泄(腎結石患者慎用)。
新型療法:聚乙二醇化尿酸酶(Pegloticase),快速降解尿酸,適用于難治性痛風。
2、物理治療:加速結晶清除
融晶治療儀器:急性期快速緩解腫脹,減少結晶負荷。
局部冷敷: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疼痛(每次15-20分鐘,避免凍傷)。
3、生活方式干預:源頭減少結晶生成
低嘌呤飲食:
避免:動物內臟、濃肉湯、酒精(尤其是啤酒)、含糖飲料。
優選:低脂乳制品、蔬菜(如西蘭花、黃瓜)、全谷物。
每日飲水≥2000ml:稀釋尿液,促進尿酸排泄。
控制體重:BMI<24,減少代謝負擔。
預防痛風再次復發,守住尿酸起伏不定
定期監測:每3個月檢測血尿酸,達標后延長至6個月。
適度運動: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膝關節損傷。
關節保護:避免長時間跪姿或過度負重,寒冷季節注意保暖。
規范用藥:降尿酸藥物需長期規律服用,忌擅自停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