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印度似乎挺低調的,讓人幾乎都忘記了它的存在。但是,我看到了一篇BBC的最新報道,還是讓我感到有點詫異。標題是,《10億印度人口沒有可支配收入》。
報道指出,在印度的14億多人口中,有10億人口無法購買任何的生活非必需品,或者服務,只能勉強溫飽。另有3億人屬于“初級消費人群”,擁有較少的可支配收入,但在消費時非常猶豫。這還多虧了電子支付的便捷性,否則,他們的消費意愿會更低。
更重要的是,報道認為,作為亞洲的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的消費人群并沒有擴大,而是在加深。換言之,富人的人口數量沒有增加,但富人的財富增加了,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因此,印度的消費市場出現了“高端化”的趨勢。為了迎合富人的消費需求,品牌加大了高端產品的升級,使其更加昂貴。然而,品牌逐漸忽略了大眾市場,不再考慮普通人的消費需求。
例如,豪華住宅和高端手機的銷量迅速增長,普通住宅的市場份額則從5年前的40%下滑至如今的18%。
BBC在報道中指出,那些專注高端的公司和品牌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那些堅持服務于低端的企業,業績卻越來越差。因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10億普通人,是幾乎沒有消費能力的,沒有辦法購買生活非必需品。
從數據上來看,在1990年,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約34%的國民收入。現在,這一比例已升至57.7%;而收入最低的50%人群的份額則從22.2%降至15%。
此外,印度普通人群出現了儲蓄銳減、債務激增的問題。近期,印度央行收緊了無擔保貸款政策,也降低了普通民眾的消費需求。
短期來看,預期有兩件事可以提振消費信心。第一,因為農業豐收,農村的消費需求將會出現一定的增長。第二,2月初,印度宣布對中產階級提供1萬億盧比(約合834億元人民幣)的稅收減免。
報道預計,這會促使印度的全年的GDP增加0.5個百分點。但是,從長期來看,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依舊是疲軟的。因為,在過去10年的時間里,他們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他們的收入實際上是削減了一半。
BBC還在報道中指出,因為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印度城市的白領崗位正在減少,例如秘書、文書,以及制造業的質檢崗位。另外,IT服務業中的低附加值崗位,也受到了新興技術的沖擊。
報道寫道:“印度是一個由消費驅動的經濟體。因此,勞動力替代所引發的消費下降必然會帶來宏觀經濟影響。如果最壞的預測成真,可能會使國家的經濟增長軌跡偏離正軌。”
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與印度是非常相像的,都是擁有大量自然資源的國家。但是,因為各自的14億人口,平均下來以后,很多資源是不夠用的,甚至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例如化石能源。
不像許多資源型國家,例如沙特、挪威、澳大利亞等國,只要自然資源賣得好,國家經濟就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高。
還有一些人口小國,雖然缺少自然資源,但有一兩個拿手的產業,就能養活整個國家。例如,歐洲小國安道爾,旅游業創造了全國約80%的GDP,也能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對于中國和印度來說,必須大力發展制造業,想方設法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還要構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通過服務業來刺激經濟的增長。
覆言覺得,人口是中國和印度最重要的資源。但是,人口素質很關鍵。素質高,才能帶來正向的發展。如果素質低,人口再多,也是負向的作用。此,教育是很重要的,可以拓寬年輕人的眼界,讓他們擁有更好的職業技能,或者創新能力。
對于印度來說,尤其應該提高婦女的教育。根據世界銀行2023年的數據,印度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僅有31%,排在全球倒數第22位。全球的平均值是49%。比印度還落后的,基本上都是也門、阿富汗、伊朗、索馬里這樣的穆斯林國家。
不得不說,一些國家的宗教信仰,對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覆言注意到,這幾年,印度總理莫迪一直試圖對印度教進行改革,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要知道,在2020年,印度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只有26%,比現在低5個百分點。
如果,印度婦女的勞動參與率能夠達到全球的平均水平,GDP一定會有大幅的提升,消費市場也就有了更多的活力。有時候,婦女朋友喜歡買買買的意愿,要比男性高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