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孫悟空叫“弼馬溫”,玉帝曾派他到御馬監養馬,但你們知道“弼馬溫”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嗎?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通行本《西游記》中,“弼馬溫”一條下面有注釋道:
“民間傳說,猴子可以避馬瘟。”
由于通行版本的普及,不知情的讀者,往往將這條注釋奉為金科玉律,不加辨別的無條件接受。
那么,“猴子可以避馬瘟”這個說法,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有沒有什么史料依據呢?
遍查古籍,古代將猴子和馬聯系到一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唐代李亢所著《獨異志》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東晉大將軍趙固所乘馬暴卒,將軍悲惋之至,吏不敢通。郭璞造門語曰:‘余能活此馬。’將軍遽召見。璞令三十人悉持長竿,東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擊,俄頃擒一獸如猿。持歸至馬前,獸以鼻吸馬,馬起躍如。今以獼猴置馬廄,此其義也。”
從這段記載可知,在馬廄中養一只獼猴的做法,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而文字記載中最早則可以追溯到東晉。
然而,《獨異志》中的記載,并沒有說明在馬廄養獼猴的用途,更沒有“避馬瘟”的說法。
北齊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介紹的要略微詳細一些,書中說道:
“凡以豬槽飼馬,以石灰泥馬槽,馬汗系著門,此三事皆令馬落駒。術曰:常系獼?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這段記載中,可以補《獨異志》未到之處,表明在馬廄養獼猴的用途是辟邪消病,至于辟邪消病的原理,則是“令馬不畏”。為什么可以“令馬不畏”,此書也是不甚明了,可見只是道聽途說。
而且,在這本書中,雖然提到辟邪消病,卻沒有明確的提到“避馬瘟”三個字,那么“避馬瘟”這三個字又出自哪里呢?
答案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在“獼猴”下“皮”的條目中,引用唐慎微《證類本草》一書,說獼猴皮有“治馬疫氣”的作用,緊接著又在下面寫道:
“《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我們且不論猴子“避馬瘟”到底有沒有道理,但是通過這段引用可以知道,在古代的《馬經》中確實存在猴子“避馬瘟”的說法。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如果《西游記》中的弼馬溫,正是借用了猴子可以“避馬瘟”這個說法,那這個說法一定是從《馬經》里來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馬經》中明確的記載,只有母猴才能避馬瘟,原理是母猴的月經血流到草料上,馬吃了之后起到消避疫病的作用。
如果《西游記》中的弼馬溫確實來自“避馬瘟”,豈不是說明孫悟空是只母猴子?難怪他把七仙女定住后,卻一個人跑去偷桃子。
這當然不可能,原著中雖然沒有特意告訴我們他是只公猴兒,但他的的確確就是一只公猴兒。
所以,《西游記》的弼馬溫,跟《馬經》中“避馬瘟”的說法顯然不是一回事。明代謝肇淛《五雜組》中就曾指出:
“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西游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
《西游記》把猴子和馬放到一起,雖然也受猴子“避馬瘟”的影響,但僅僅是“戲詞”而已,真正的意圖卻并不是說明孫悟空可以“避馬瘟”。
作者的真正意圖,在原文一首詩中說的很清楚,小說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有詩贊曰: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
在《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又被稱作“心猿”,上面這首詩,就很好的解釋了“弼馬”這兩個字的深意。
猿猴指的就是孫悟空,也就是佛、道兩家所說的心猿,人的心特別容易產生世俗欲望與雜念,就像是猿猴一樣活潑好動。
所以,想要修佛修仙,就要做到心與意合,要牢牢的栓緊自己的心猿和意馬,向心內尋求安寧(《西游記》御馬監設有安靜司和寧神司)。
這才是孫悟空官封“弼馬溫”的真正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