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之中最危險的時候莫過于第一次北伐,馬謖丟失街亭后,蜀軍隨時都可能被魏軍切斷后路,全軍覆沒,他于是安排蜀軍撤退。其中關興和張苞兩人各帶三千精兵在武功山小路埋伏,張翼前去劍閣,馬岱和姜維兩人斷后,同時派出軍隊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軍民及姜維的老母親接入漢中。
諸葛亮安排完畢后,親自帶著五千士兵來到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突然帶著十五萬大軍來襲,諸葛亮帶來的五千士兵分出一半去搬運糧草,身邊只剩下兩千五百士兵了。兩千五百對戰十五萬大軍,用腳趾頭想一想都知道這是以卵擊石,蜀漢官員聽到后都嚇呆了,然而諸葛亮卻面不改色,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只見諸葛亮下令道:
“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諸葛亮安排完畢后,便“披鶴氅,戴綸巾”,帶著兩個小童在城樓上彈琴。西城一共有四個大門,每個大門安排20名士兵假扮清潔工打掃街道,一共是80名士兵掃地。魏軍前鋒來到西城外,看到這個模樣,不敢主動進攻,于是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親自來到西城外,看后一句話也沒說,便下令讓“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
在空城計中,諸葛亮為何安排80名士兵掃地?司馬懿看后為何主動退兵?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都心照不宣。
諸葛亮心照不宣
諸葛亮一生之中,非常謹慎,沒有把握的事情一概不做,以往的計謀可謂算無遺策,如剛出茅廬時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令曹軍狼狽不堪,被燒得哭爹喊娘,以至于曹軍都有了心理陰影,以后見到諸葛亮,都下意識以為諸葛亮設下十面埋伏等著他們自投羅網。
然而,諸葛亮雖然不冒險,但并不代表他不會冒險。在西城,諸葛亮身邊只有兩千五百士兵,如果選擇撤退,必然會被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追上,碾壓,最后一個都跑不掉。因此諸葛亮不得不選擇冒險。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八十名士兵打掃(每門二十名士兵),他是想要通過諧音告訴司馬懿一些事情。“八十”諧音是“不是”,即告訴司馬懿,不是你想象的那個樣子,“二十”諧音是“而是”,即告訴司馬懿,而是應該這樣做,選擇主動退兵,留著諸葛亮這個心腹大患,讓魏明帝曹叡倚重司馬懿。諸葛亮在賭司馬懿即使看出來西城是一個空城,他也不會選擇進攻,而是選擇退走,留著諸葛亮,“養寇自重”。
司馬懿心照不宣
正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在出征前,仔細研究諸葛亮的生平,知道諸葛亮“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于是退走。但是西城確實是一個空城,諸葛亮在故弄玄虛,這一點就連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也看出來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豈能看不出來。
司馬懿看破不說破,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這是因為大將軍曹真還活著。曹真是曹魏宗親,是曹操的養子,身份地位比司馬懿高多了,頗得曹丕、曹叡兩任魏帝信任。如果司馬懿除掉最難對付的諸葛亮,那么曹叡便不會忌憚蜀國,也就不需要司馬懿了,很可能再次“辭退”司馬懿,將司馬懿的軍隊交還給大將軍曹真。這時候,司馬懿竹籃打水一場空,他便提前退休了。這是司馬懿所不能容忍的,他于是假裝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選擇退兵。
結語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是三國中后期一對旗鼓相當的對手,兩人斗智斗勇多年,誰也無法徹底擊敗對方。在空城計中,諸葛亮遭遇了人生中最危險的局面,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他如果逃跑,分分鐘便會被魏軍追上,因此諸葛亮選擇了大開四門,并且每門安排二十人,一共八十人掃地。司馬懿看后,便明白了諸葛亮的做法,看破不說破,諸葛亮施展空城計,司馬懿配合諸葛亮,假裝中計,甚至不派小股部隊入城探聽虛實,便下令撤退。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心照不宣,配合得簡直天衣無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