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近百億的AI公司DeepSeek僅有160名員工,這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近日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的消息。
由梁文鋒創立的DeepSeek,憑借年輕團隊的“互聯網原住民思維”、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以及對成本效益的追求,相信其案例,正被無數大公司研究復盤。
而放眼全球商業史,從WhatsApp以50人團隊服務9億用戶,到Instagram用13人創造10億美元收購神話,再到Nginx憑借一人之力重構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小巨人”企業的崛起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相:在技術創新爆發的時代,規模不再是競爭力的唯一標尺,“小團隊+高濃度技術+精準戰略”的組合,不斷重塑商業世界的權力格局。
若要理解DeepSeek為何能以160人撼動行業,不妨從歷史案例中尋找答案。2009年,兩名雅虎前員工Jan Koum和Brian Acton在加州創立WhatsApp時,或許未曾想到這個僅50人的團隊將定義移動通信的未來。
其成功密碼藏在兩個反常識的選擇中:一是技術路徑的“非主流化”——放棄硅谷流行的Linux和Java,轉而采用FreeBSD操作系統與Erlang語言,前者以穩定性見長,后者專為高并發通信設計,這一組合讓WhatsApp僅用50臺服務器便支撐起9億用戶。
二是對功能的克制,創始人Jan Koum堅持“產品即需求”原則,拒絕添加游戲、廣告等冗余功能,甚至將公司會議頻率降至最低,最終以“短信替代工具”的精準定位,撬動傳統電信業百年筑就的壁壘。
這種“減法思維”在Instagram的崛起中同樣清晰可見。
2010年,斯坦福畢業生Kevin Systrom與Mike Krieger用8周時間開發出首個版本,核心功能僅有拍照、濾鏡和分享三個按鈕。當社交平臺紛紛沉迷于“功能軍備競賽”時,Instagram反其道而行之,將團隊規??刂圃?3人,專注于優化圖片加載速度與濾鏡算法。
其專注帶來了驚人的效率:上線一年用戶突破1000萬,551天后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人均創造價值達7600萬美元。Instagram成功,是對用戶本質需求的洞察,在信息過載時代,人們更需要一個“無壓力分享”的純凈空間,而非功能繁雜的社交廣場。
更值得玩味的是網絡安全領域的Malwarebytes。2017年全球NotPetya勒索病毒爆發時,這家僅約100人的小公司憑借對攻擊鏈路的深度拆解,率先破解病毒加密機制,保護了摩根大通、默克等巨頭免受數億美元損失。
與賽門鐵克等行業巨頭相比,Malwarebytes的殺手锏在于“垂直穿透力”,放棄大而全的安全套件,聚焦勒索軟件防御這一細分領域,通過持續迭代形成技術“刀鋒”。該策略使其在特定場景下的響應速度超越資源雄厚的老牌企業,專注者往往比全能者更具生存優勢。
如果我們將DeepSeek、WhatsApp、Instagram等案例置于顯微鏡下,會發現三個顛覆性特質正在挑戰傳統商業認知。
其一,技術民主化催生的“杠桿效應”。
開源運動與云計算普及,使得小團隊能以極低成本調用全球技術資源。Nginx的崛起正是典型案例:俄羅斯程序員Igor Sysoev單槍匹馬開發出初期版本,依托開源社區的力量不斷完善,最終讓全球40%的網站運行于此。
DeepSeek選擇全開源策略,是對這一路徑的延續,即通過開放代碼吸引開發者共建生態,用社區智慧彌補人力不足。
該模式在加密通信領域同樣奏效:30人團隊的Signal開發出端到端加密協議Signal Protocol,不僅被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等巨頭采用,更以非營利模式推動隱私保護成為行業標準,證明小團隊完全可以通過制定技術規則影響產業走向。
其二,管理范式的“去中心化重構”。
梁文鋒在DeepSeek推行的“實驗室式管理”,與WhatsApp“無會議文化”、Instagram“極速開發”一脈相承。這些企業摒棄了傳統科層制,將管理權下放至基層:DeepSeek允許26歲的研究員獨立負責核心技術,Signal創始人Moxie Marlinspike與實習生共同調試代碼,Vue.js開發者尤雨溪以個人身份主導框架演進。
扁平化結構釋放了兩種能量:一是決策鏈路縮短帶來的敏捷性,小團隊無需層層審批即可快速試錯;二是人才效能的倍數激發,當年輕工程師感受到“被當作專家信任”時,其創造力遠超996高壓環境下的機械勞動。
其三,成本結構的“去繁就簡”。
DeepSeek前員工透露,公司成功的關鍵在于“更具成本效益的AI架構”,這與WhatsApp用Erlang語言降低服務器投入、Redis通過內存數據庫減少I/O (輸入/輸出) 消耗異曲同工。
小團隊的生存哲學不是盲目燒錢擴張,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將邊際成本壓至最低?!耙砸粩嘲佟钡男?,既源于技術選型的精準,更離不開對資源浪費的零容忍——當大公司為部門協同損耗、無止盡的會議、修改過上百遍的PPT和周報埋單時,小團隊正將每一行代碼的價值榨取到極致。
在商業教科書里,規模經濟始終被視為護城河,但上述案例揭示了另一種可能:當技術變革進入非線性階段,小團隊以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言的“反脆弱性”反而成為破局利器。
創新者的“邊緣優勢”,越來越值得重視。
大企業往往受制于路徑依賴,正如柯達發明數碼相機卻困守膠卷市場,小公司卻能在技術斷層期輕裝上陣。梁文鋒將DeepSeek定位為“研究實驗室而非盈利機器”,該姿態使其避免陷入傳統AI公司為了減少試錯成本,一股腦沿著OENE AI堆砌參數的陷阱;2014年Signal選擇開源加密協議時,正值科技巨頭對用戶數據“竭澤而漁”,對趨勢的預判讓其占據道德與技術雙重制高點。
組織熵的“反向控制”,把技術開發權力交給離炮火最近的年輕人。
隨著企業規模擴張,信息衰減、官僚主義、創新惰性等問題呈指數級增長。50歲的CEO決定公司科技開放走向, 40歲的總監逼著年輕人背上XX天完成代碼的kP。而WhatsApp被收購時仍堅持獨立運營,Instagram拒絕融入Facebook產品矩陣,本質上都是通過物理隔離抵御“大公司病”。DeepSeek的實踐更進一步:通過團隊結構保持思維年輕化,用“步行可達清華北大”的地理位置強化人才虹吸效應,這些策略使其在組織活力上始終領先一步。
更深層的較量,在于價值網絡的切換。
傳統商業競爭圍繞供應鏈、渠道、資本展開,而新一代“小巨人”正在構建以開發者社區、開源協議、API接口為核心的新型生態。Redis單槍匹馬挑戰Oracle,Vue.js以個人項目叫板谷歌Angular,MidJourney通過Discord社區培養用戶忠誠度。眾多案例證明,當技術創新足夠顛覆時,小團隊完全可以通過重構價值分配規則,在巨頭的疆域上撕開裂縫。
從DeepSeek的異軍突起回望商業史,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浮現:真正的顛覆者往往誕生于主流視野之外。
WhatsApp用50人重新定義通信,Instagram以13人改寫社交規則,Nginx靠一人代碼重塑互聯網基礎架構……“小巨人”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精準捕捉到技術演進中的“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指的是在科學或社會中,從一種基本理論、假設或實踐方式向另一種的深刻轉變。這一概念最初由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其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用來描述科學領域內發生的重大變革。范式轉移不僅僅是漸進式的改進或調整,而是涉及到根本性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保?。
在AI與開源雙輪驅動的今天,DeepSeek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新范式的崛起:企業價值不再與人員規模、資本厚度簡單掛鉤,而是取決于技術洞察的銳度、組織彈性的強度與生態構建的廣度。
梁文鋒們以“160人全開源”的姿態挑戰行業舊秩序時,書寫的是商業傳奇,更是一份給所有創新者的啟示錄:在這個“小團隊撬動大地球”的時代,唯有掙脫規模崇拜的枷鎖,才能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向前、向前、再向前。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